天津打造“無廢城市”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

日前,在“無廢城市”和“無廢細胞”建設中,我市很多基層單位在完善設施的同時,從改變普通人的生活習慣入手,取得了既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我們在5個社區推廣撤桶並點、建箱房工作,做好裝修垃圾的管理和清運。在小區裡設立廢品回收點,居民家中的舊衣物可以投到回收裝置裡。此外,還在小區裡組織了跳蚤市場,開展閑置物品置換,促進廢舊物資的二次利用。”3月24日,東麗區華新街道工作人員石曉博接受採訪時說,“要做好‘無廢社區’的創建,還是要在人心上下功夫!”華新街道名都園社區的居民大多來自外省市。很多年輕人在這裡購房后,將長輩接來一起住,但有些老年人很難在較短時間內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
“我在老家有院子,平時產生的廢物一般就堆在院子裡,有時我還會從外面撿拾一些東西回家。”65歲的姜大爺對記者說,剛來到天津的時候,他會把一些撿拾的廢物堆在樓下和樓道裡,物業人員和網格員多次清理,並對其進行勸導。“自己的老習慣必須要改改了,否則就是給社區和鄰居添堵、添亂。”現在的姜大爺再也不像剛搬來的時候那樣亂堆亂放了。
然而,並不是每位老年人都像姜大爺一樣,能在較短的時間裡改變自己。名都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張澄表示:“對於比較頑固的居民,我們就持續入戶上門宣傳創建‘無廢小區’的意義、每位居民肩負的責任以及相關法律。在日常巡查中發現撿拾垃圾、亂堆廢物的行為,就及時制止,直到他們改掉舊習慣為止。”目前,華新街道域內的5個社區都創建成“無廢小區”,該街道也成了“無廢街道”。
紅橋區的河濱花苑社區,自“無廢社區”創建以來,這裡的絕大多數居民都能自覺減少廢物的產生、遵守垃圾分類規定,不亂丟雜物。走進該社區管理的3個小區,環境干淨整潔。“我們嚴盯死防,發現一次撿拾垃圾情況就勸阻一次,更重要的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讓‘無廢’理念入腦入心。隻有改變了他們的意識和習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這種行為的出現。”河濱花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楚琦說。
紅橋區生態環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長楊濤介紹,2024年,紅橋區圓滿完成40個“無廢細胞”建設工作任務,順利通過市級部門考核驗收。2025年是我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收官之年,紅橋區計劃本年度再建42個“無廢細胞”。(記者 張家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