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1至2月我市海洋裝備產業產值同比增長89.2%

“深海利器”乘風破浪

2025年04月05日08:02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海利器”乘風破浪(圖)

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結構制管作業車間,技術人員正在調試設備。 海油工程供圖

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結構制管作業車間,技術人員正在調試設備。 海油工程供圖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近年來,天津將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持續加大海洋工程裝備自主研發力度,高端裝備及遠洋船舶制造不斷取得新突破。今年1至2月,天津海洋裝備產業完成產值超35億元,同比增長89.2%。

數據背后,是眾多海洋裝備企業從“手敲肩扛”到“一鍵操作”的產線更新 、從“ 要素依賴 ”到“ 創新驅動 ”的技術 出新 、從“向興起步 ”到“逐綠而行”的產業 煥新。近日,記者走進企業生產一線,探尋“藍色引擎”的澎湃動力。

向智 提升產業底座“軟實力”

從“一張圖紙”到“海上巨無霸”,數百個甚至上千個工藝流程的“嚴絲合縫”使一台台“大國重器”挺進深海。

近期,海油發展天津海洋裝備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即將投入試生產。這裡有5個數字化工廠,油套管智能工廠是其中之一。穿梭運行的桁架、有序舞動的機械手……眼前這個智能工廠涌現著源源不斷的生產力。

油套管是海洋石油開採作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零部件,油套管兩端的螺紋加工工序是保証其質量穩定性的關鍵。走進油套管智能工廠,桁架機械手將一根根約12米長的預加工鋼管自動吊放至車床“手中”,一夾一放,車床便開始進行螺紋自主加工作業。

“油套管智能工廠佔地2萬多平方米,有60多套智能化設備協同作業。正式投產后,這裡一天能加工數百根油套管,年產能約6萬噸,比以前提高一倍多。”中海油能源發展裝備技術有限公司加工制造中心油套管產品加工作業部業務負責人李曉林指著一旁的智能立體庫說,“這個立體庫可存儲近2000根原料鋼管,能滿足整條生產線4至5天的物料供給。”

在這個智能工廠裡,“數智化”元素無處不在。以倉儲環節為例,每根鋼管都有自己的“身份”標簽,工作人員用手持設備一掃,就能知道它處於哪個工序環節,即使交付使用后,也能實現全程追溯。此外,依靠擰接機器人,可實現螺紋保護器的快速連接,時長比常規作業方式縮短約20%。

憑借自主研發的螺紋加工工藝,中海油能源發展裝備技術有限公司擁有多款響當當的產品。“我們的CLS(高抗扭螺紋)套管在恩平油田超深大位移井作業中,鑽下了3000多米,達到了此次施工過程中對套管螺紋抗扭性能與質量的極高要求。”李曉林表示,截至目前,該公司油套管產品已在各海域累計應用950余井次、近11萬噸。

眼下,積極邁向“數智化”發展新路的海洋裝備企業還有很多。

去年10月,國內首個海洋油氣裝備“智能工廠”——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二期)正式投產。該基地擁有600余套智能化生產設備,設計年產能達8.8萬噸。在這裡,一塊近10噸重的鋼板,隻需20分鐘,就能被加工成若干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平台零部件。這些零部件經過智能化生產線的160多項關鍵工序,被組裝到“大塊頭”海洋裝備平台上。

“目前車間同步進行著10多個項目的生產。其中,3月初接到的殼牌公司1000多噸導管架項目要在今年年底前交付。同類產品的正常工期在1年半左右,這個項目時間緊、任務重。”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總工程師劉玉璽說。

鋼管是導管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智能制造基地結構制管作業車間,20多台焊接機器人正加緊“趕工期”。“我們自主研制的焊接機器人可實現兩邊同時焊接,尺寸誤差在2毫米以內。疊加使用其他智能設備,整個車間的作業效率提高了20%以上。”該車間負責人王超說。

擁抱“智”造化是眾多海洋裝備企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的秘訣。天津現集聚了海油發展、太重等數百家海洋裝備企業。這些企業在更新自動化設備、擴建智能化車間的同時,也完善了海洋裝備制造產業鏈。

向新 厚積科技創新“硬家底”

海洋裝備企業實驗室裡的核心技術攻關、生產線上的科技創新積累,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一項項炫酷的技術正在誕生。

“再過2個多月,我們就要帶著這台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去北極測量冰層厚度。”走進天津瀚海藍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瀚海藍帆),AUV(自主式水下航行器)部部長王東正在對著一台長4米、直徑約324毫米的水下機器人記錄作業參數。據他介紹,機器人潛入北極冰層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冰層邊緣的薄冰處入水,另一種是工作人員先在冰層打洞,再將機器人通過洞口放進水中。機器人入水后,可在距離冰層約10米的位置進行最長8小時的測量作業。

王東指著眼前這台水下機器人向記者問道:“設備在北極冰下作業,最重要的是什麼?”見記者一頭霧水,他笑著回答:“要能從哪進、從哪出。北極水面被數米厚的冰層覆蓋,除了入水口,從其他地方很難出來。”

為此,王東及其團隊完善了機器人的軟件系統並不斷進行試驗。“上個月,我們在吉林鬆花湖做了設備測試。那邊的冰層厚度約50厘米,機器人在冰下跑了3公裡,用時1小時。”他告訴記者,這台設備有個“小巧思”,它加載了轉換結構,對上可以測量冰層,旋轉后,可以進行海底資源探測。

現在,瀚海藍帆生產的水下機器人已應用到水下探測、輔助救援、地形測繪、航道檢查、資源開發等場景。去年,該公司銷售了20多台水下機器人和數百套零部件,營業收入達7000多萬元。

瀚海藍帆只是天津海洋裝備企業積極推進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天津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多元化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化海洋經濟體系,一大批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打造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

在深之藍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滿負荷運行,抓緊生產公司的拳頭產品——水下助推器和水下機器人。“國內市場上用到的纜控水下機器人,約一半來自我們公司。”該公司品牌與設計部總監田春江指著一台水下機器人搭載的機械手告訴記者,這個機械手有5個關節,可以模擬人手的動作在水下進行抓取、擰接等作業,“之前這個部件一直依靠海外進口,前年,國外進口受限,我們僅用半年多的時間就實現了‘從0到1’的研發生產。”

創新研發的熱潮涌動在深之藍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驗室和生產線。目前,該公司研發生產的纜控水下機器人、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滑翔機、水下助推器等產品已走向美國、德國、西班牙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科技創新是培育形成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根基。眼下,天津海洋裝備企業著力強化海洋技術原始創新,一些產業鏈龍頭企業組建了天津海洋裝備產業(人才)聯盟。該聯盟集結了170余家海洋裝備產業相關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不僅形成了以成套海洋裝備為核心、以關鍵配套為支撐、以鏈條式服務為特色的完備產業鏈條,還構建了“以應用帶創新、以創新促應用”的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堅模式,提升海洋未來產業科技供給能力。

向綠 答好藍色經濟“發展題”

“雙碳”目標背景之下,綠色低碳成為海洋裝備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鑒於此,一大批企業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步伐。

日前,記者來到中船集團旗下大連造船所屬的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安戈翻開項目進度表,給記者展示今年的交付計劃:公司現手持32艘船的訂單,其中雙燃料綠色船舶17艘,預計2028年完成全部交付,目前在建船舶11艘,計劃4月、5月和6月向地中海航運公司交付4艘LNG(液化天然氣)雙燃料集裝箱船,10月向法國達飛海運公司交付1艘甲醇雙燃料船……這些綠色船舶訂單中,海外客戶佔比超90%。

建造一艘綠色船舶需要數百道甚至上千道工序,歷時14至16個月,相比於傳統船舶,建造工藝更為復雜。以LNG雙燃料船為例,其燃料艙內需要保持在零下162攝氏度,這不僅對建造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焊接工藝出了道難題——其誤差要控制在1毫米之內。

“4月交付的是1.6萬箱雙燃料集裝箱船,LNG加載量達600噸,目前已完成建造,過兩天將前往大連海域進行100海裡的試航,4月21日交付至地中海航運公司位於寧波港的貨運中心。”據李安戈觀察,自2019年起,市場對綠色船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現在,他們所接的訂單中,綠色船舶佔比過半。

“今年,我們保底交付6艘船,目標是交付8艘船。去年,公司產值達51億元,今年一季度,產值已經接近24億元了,6月底之前還有多艘船交付,今年有望實現100億元的產值目標。”李安戈表示,他們還有不少客戶正在洽談中,“我們目前主要建造10萬噸以上的大型船,未來也會接一些特種船訂單。”

在碳中和目標的倒逼下,海洋裝備的綠色化已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越來越多的海洋裝備企業按下了綠色升級的“快進鍵”。

在天津瑞源電氣有限公司車間外,幾個集裝箱模樣的設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園區‘光—儲—充智能微電網’項目,使用的是我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能效優化和能量管理調度控制系統,系統建設容量為430kWh(千瓦時),包括多品種微源及多種負荷,能夠充分利用光資源條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同時利用儲能設備削峰填谷,並結合分時電價,減少大電網電能消耗,降低購電費用,並保証孤網時重要負荷的不間斷供電。”該公司儲能業務工程設計部經理張晨告訴記者,這個項目為企業帶來的效益顯著,比如,基於能源管理與優化調度,充分利用新能源電能,每年可節約7.5萬度購電成本﹔基於微網系統的智能化應用,大幅提升了廠區的供電可靠性,提高了供電質量。

在節能減排方面下功夫的企業還有很多。海油發展天津海洋裝備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全面投產后,光伏發電系統覆蓋率可達70%,年平均發電量約584萬kWh(千瓦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745噸﹔博邁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對現有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進行升級改造,通過“沸石轉輪+催化燃燒”處理工藝和節能降耗電磁加熱專利技術,改善空氣質量,確保生產過程中的廢氣達標排放﹔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二期)通過鋪設光伏設備,每年節省了近百萬元電費。

海洋裝備產業是天津市重點發展的產業,企業在向智、向新、向綠的產業升級中,生產要素和產業鏈協同進一步強化。在此背景下,天津基本形成以海洋油氣裝備、高技術船舶、海水淡化裝備、港口航道工程裝備、海洋能開發利用裝備等細分領域為依托,涵蓋“研發設計—零部件—總裝建造—配套服務”的產業集成體系,打造優勢特色海洋產業集群。(記者 寧廣靖)

(責編:郭維瑾、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