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繪就幸福家園新畫卷

春日,天津市寶坻區鈺華街道地質路社區裡草木蔥蘢,繁花似錦。梧桐樹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副主任李麗娟滿臉喜悅,和圍坐一圈的居民分享寶坻區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區公示的喜訊。此前,正是全區文明實踐的“春風化雨”,激活了地質路社區治理的“一池春水”。
李麗娟介紹,地質路社區是一個沒有物業公司管理的老舊小區,常住人口900多人,其中80歲以上老人佔比超過20%。近年來,社區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引領作用,開啟“居民自治+社會共建”模式,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推動居民守望相助,傳承和美家風,家家成好鄰裡,戶戶有志願者,奏響社區治理新樂章,新時代文明實踐在這裡更加鮮活、更加具象化。
“居民自治”服務到家
2020年,地質路社區作為老舊小區進行了提升改造。隨之是否請物業公司服務提上了議程。李麗娟說,居委會以順應“民心、民需、民意”為導向,主打一個“聽勸”。在挨家挨戶征求意見之后,愉快地決定繼續實行“居民自治”。理由是,鄰裡守望,互相服務,既有幸福感,又有成就感,挺好的!
為此,居委會積極轉換角色,搭建“居民夜談會”等民主議事平台,充分發揚民主打造“參與式社區”,讓“大家事、大家議、大家管”,不斷激發自治活力,實現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針對最基本的社區日常保潔等公共事務,居委會為每個樓棟配備了笤帚、墩布等工具,80多名熱心居民爭當社區“守護人”,以志願服務的形式,帶頭擔負起本單元的樓道清理、樓外保潔等工作。同時,引導培育志願服務力量,激發全體居民共建意識,隨手把家裡家外打掃得干干淨淨,日益成為社區居民共同義務和美好習慣。
熱心居民代表李淑艷、李俊玲、寧艷萍,姐兒仨年齡加起來有170多歲,她們熟悉社區情況、熱心社區事務,以社區為家,愛家、管家、護家,下水道堵了、井蓋破了、建停車位、安充電樁……哪裡都少不了她們配合居委會跑前跑后的身影。李麗娟下班后的“應急熱線”也大多打給她們,雨季問漏水,刮風防墜物,突發大事小情通過電話才能放心。“居民自治”激活“共建共治”。和老姐兒仨一樣,社區熱心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每年開展社區志願服務活動100余場次,小區宜居品質和居民生活品質得到了雙提升,“治”出滿滿幸福感。
鄰裡守望溫暖到家
地質路社區的住戶大多是一起住了多年的老鄰居、老同事、老同學,老親戚。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社區緊緊圍繞“鄰”字發力,持續放大“遠親不如近鄰”的理念,讓鄰裡相親、守望相助成為社區最鮮明的底色。
年過花甲的李淑艷十幾歲起就住在這裡,街坊鄰居或是看著她長大的,或是她看著長大的。每次去菜市場,她都問一下街坊鄰居要帶啥,回來就變成了大包小裹的“送菜奶奶”。在社區微信群裡,活躍著許多和李淑艷一樣的熱心人,誰家有“急難愁盼”的大事小情,在群裡喊上一嗓子,馬上有居委會干部、街坊鄰居回應,誰在家誰就搭把手,誰有空誰就出個力,每個月幾十件大事小情,有求必應妥妥解決到位。
1996年出生的劉衍君,小時候在地質路社區長大,大學畢業后考上社工,又神奇地回到起點,擔任社區黨委副書記。他說,在這裡,鄰裡就是親人,遇到老人,沒有“扶不扶”的焦慮,上下樓,扶出門,攙進屋﹔進超市,扶進來,攙出去﹔拎重物,搭把手,送到家……這樣的溫馨場景隨處可見。至於幫忙買個菜、帶個藥、互相存放家裡鑰匙等更是司空見慣,居民生活中的各種小困擾,大多都在鄰裡守望相助中得到完美解決。
“社區就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李麗娟感慨地說,“在這裡,不是我們在治理這個社區,而是這個社區在治愈我們。”
“合伙招募”守護到家
居民自治、鄰裡守望,解決了社區生活基本需求,穩固了“幸福底座”。但是,仍然有一些專業性強的需求依靠自身難以滿足。如何補齊短板,更及時、方便地幫民困、解民難,一度讓李麗娟陷入煩惱。
2024年10月,針對健康、醫療、應急、維修等需求痛點,社區居委會統籌共建資源,牽頭面向社會招募合伙人,借外力補短板,以市場換服務,新鮮的合伙模式,吸引了不少好奇者。對於報名的合伙人,居委會堅持嚴格把關監督管理,確保為居民找到互惠共贏的貼心人、有緣人、一家人。最終經過談判,被社區氛圍打動的24個商業合伙人、公益合伙人、個人合伙人成功加盟,一些項目服務價格降幅達25%。
在贏得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合伙人積極融入社區,以“一家人”的姿態為居民提供保障服務。鈺華社工站為失能老人上門義務剪發40多人次,為家屬提供了兩輪康復護理培訓﹔區疾控中心、正心大藥房等機構,深入社區舉辦義診、體檢、用藥咨詢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100多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常年為出行不便的老人送藥上門。社區“愛心驛站”為孤寡、殘疾、重病、獨居老人等提供洗衣、縫紉、跑腿等生活服務160多人次,以“合伙人”的“小服務”破解社區短板的“大難題”,持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
“還是少年”快樂到家
地質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坐落在社區角落的一排老舊平房裡,雖然朴素卻是居民們眼瞅心愛的“心頭好”。
針對社區60歲以上老人超過50%的特點,實踐站積極搭建老年人交往空間,吸引老年人走出家門融入社區。2024年5月,成立了“還是少年”志願服務隊,組建了秧歌隊、健身隊、讀書會、書畫興趣組,支持他們自主策劃組織文藝表演、健身養生、紅色傳承等特色活動40多場次,100多位老人“閃亮登場”,重新找回年輕時的“主角光環”,讓社區樂齡生活更加生動多彩。
同時,常態化開展“講紅色故事、誦紅色詩文、唱嘹亮紅歌”主題活動,創作了《青春奮斗史》《我和祖國共成長》等一批文藝宣講節目,講述老一輩人不畏生死、保家衛國,不畏艱苦、建設祖國的親身經歷,賡續紅色基因、倡樹文明新風,凝聚起共建文明家園的強大力量。還邀請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杜秀芝指導舞蹈隊參加全區比賽、了凡公園新春文化廟會等活動。2025年春節前,張志文、劉愛華夫婦和區內書法家一起,為全社區住戶寫春聯400多幅,讓福滿社區共享“穩穩的幸福”。
如今,地質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了居民們的文明站、歡樂站、幸福站,在這裡,老與少、舊與新,呈現出溫暖又可愛的“反差萌”,共同奏響人居和諧的文明“交響樂”。
家風家教浸潤傳家
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在地質路社區,鄰裡相親、守望相助、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向上向善的淳朴民風,代代相傳浸潤傳家。
每逢周六日、節假日、寒暑假,是地質路社區“最年輕”的日子。兒孫們不約而同回到這裡,奔赴“小家”陪伴老人,共享天倫之樂﹔融入“大家”扶助鄰裡,共擔社會之責。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趁機開展家風家教親子活動30多場次,依托市級“五愛”教育陣地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邀請老一輩人講述革命、建設、發展故事,一起觀看紅色電影,一起擦樓道、做衛生、撿垃圾……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傳承好家風,放大好民風,輻射更多的社區,繪就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暖心畫卷。
87歲的施桂蘭奶奶,年輕時為社區服務奉獻了一輩子,子女在外地,退休后獨自一人生活,鄰裡們承擔起了照顧她的共同責任,早探視、晚陪伴,逢年過節為老人送去熱乎餃子、元宵、粽子等節日美食和開心祝福。感動之余,老人特意手寫了一封感謝信送到社區表達幸福之情。一代代的接力,猶如一堂生動的家風家教“示范課”,感動、浸潤著每一個家庭,傳遞著溫暖與正能量。如今,這種深植內心的美好,幾乎完全化解了社區“家長裡短”那些煩心事兒。2024年,社區沒有一件信訪案例,沒有一個12345投訴電話,地質路社區入圍市級文明社區,4個家庭被命名為市、區級最美家庭。
如今,地質路社區正如春風化雨,在“居民自治”的奉獻裡,在鄰裡守望的暖意裡、在家教家風的傳承裡,向上向善的文明之花悄然綻放,點亮社區的角角落落,在春風裡連成一片錦繡……(記者 杜洋洋 通訊員 李永超 張曉航 張小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