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聲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如何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西南政法大學教授付子堂:
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新挑戰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大量應用於詩歌、動畫、繪畫等文學藝術領域,為行業帶來創新的同時,也為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新的課題。
高度重視研究人工智能時代知識產權保護的新情況、新問題。人工智能不只是單純的輔助工具,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模糊傳統著作權法中“人類創作”的界限,相關的糾紛案件也迅速增加。法律應直面這一變革,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知識產權挑戰。
科學化解模型訓練語料與在先權利保護的沖突。人工智能模型訓練依賴海量數據,其中不乏受版權保護的內容。這些內容未經授權使用可能構成侵權,過度限制又會阻礙技術發展。對此可以靈活適用合理使用規則,充分考慮人工智能訓練過程中對於作品的非表達性使用特點,實現著作權人利益與使用者利益的平衡。
合理界定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與保護。人工智能的生成過程不同於傳統人類創作活動,應對其生成內容的知識產權作出合理界定。建議充分考慮創作中人類參與程度,並在此基礎上,嚴格落實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標注機制,要求商業化作品標注人工智能的參與度,便於保護公眾知情權與責任追溯。
(本報記者金歆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啟東市委書記楊中堅:
促進創新資源優化配置
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性資源,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橋梁。近年來,啟東市不斷深化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發明專利運營中心等平台建設,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持續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加速。
要提供專利培育鏈式服務。以專利技術項目轉化為目標,有效統籌企業產業化閑置專利,讓企業與企業之間精准對接需求,盤活閑置專利。摸排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需求,幫助企業與銀行對接,為企業搭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平台,助力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要促進創新成果有效轉化。定期盤點現有專利池,幫助企業做好市場研判,及時調整研發方向,有效利用和整合現有專利技術,降低企業進行技術研發的成本、縮短研發周期。聚力為企業開展密集型專利產品備案提供數據支撐,引導企業加強專利產品的推廣和展示,架起成果和市場的“橋梁”,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
(本報記者白光迪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王勁鬆:
協同創新加速成果轉化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礦”,也是知識產權的“富礦”。針對高校、科研院所專利成果轉化難的問題,應當暢通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堵點卡點,其中制度賦能、打造協同創新生態是關鍵。要建立產學研握手通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速建設面向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科研成果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制度體系和服務生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質量。
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高質量的人才隊伍。高校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重要策源地,在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等教育環節要面向社會需求。高校要將服務產業、服務社會融入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中,推動服務產業的特色學科群發展,努力發揮好自身的“立交橋”作用。建議有針對性地設計人才培養方案,著重加強對師資力量的培養,從教師到學生、從理論課程到工程技術實現產學研結合,全面加速成果轉化進程,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
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過程中要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制度是保護科技創新的一項基礎制度,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和科研動力,能夠有效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加速轉化落地,從而推進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武少民、靳博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市橋西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陳莉娜:
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
當前,我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實踐中存在著“侵權易、維權難”“賠償低、周期長”“跨域犯罪取証難”等難題。破解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難題,要致力於推動構建“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的知識產權司法格局。
首先,針對網絡侵權、商業秘密竊取等新型犯罪,檢察機關要強化刑事司法震懾力。如在建立侵權行為“黑名單”制度的同時,建立“刑事+民事+行政”多元追責機制,不僅追究直接侵權人刑事責任,還對幫助侵權的中介機構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倒逼產業鏈合規經營。
其次,破解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難題,需打破“單兵作戰”局面,建立跨區域司法協作機制。建議推廣“司法+行政+社會”協同模式,司法機關統一法律適用標准、發布典型案例指引類案裁判,行政機關建立侵權違法信息共享庫、實現“行刑雙向移送”閉環,同時,鼓勵行業協會參與糾紛調解。
再次,知識產權案件涉及技術、法律、經濟多領域知識,要通過人才強基,鍛造專業化保護鐵軍,解決“專業壁壘”問題。此外,針對權利人“贏了官司、丟了市場”的困境,還需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與快速救濟機制,打通司法保護“最后一公裡”。
(本報記者邵玉姿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