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帶來的“產城人文景”
——京唐、京濱城際鐵路寶坻站輻射效應釋放強勁發展動能

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是先行官,更是連接三地的關鍵紐帶。京唐、京濱城際鐵路的開通,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寶坻發展的全新格局。寶坻站作為這兩條城際鐵路的重要樞紐,不僅使寶坻區深度融入京津冀“半小時”經濟圈、生活圈、旅游圈,更成為區域發展的強大引擎,釋放出強勁的輻射效應。
借助這一交通重大利好,寶坻區積極搶抓“高鐵時代”歷史發展機遇,進一步強化京津冀三地的互聯互通,全力打造京東地區南來北往、西進東出的區域交通樞紐城市。同時,著力推動“站產城”融合發展,在產業升級、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領域持續發力,向著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提升經濟發展質效、邁向高品質生活的目標大步前行。
高鐵牽線 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強磁聚能”
從京唐城際鐵路寶坻站延伸出兩個方向,一個是回家的路,一個是遠方的目標。
站在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招商中心的落地窗前,產業招商負責人管小偉凝視著銀色軌道向遠方延伸。他的辦公桌上,京津冀高鐵時刻表清晰標注著:京唐城際18分鐘直達唐山,44分鐘直達北京站。
這樣的時空距離,在3年前還是難以想象的圖景。那時的管小偉,往返於寶坻與唐山之間需要繞行津薊高速,單程耗時近兩小時。而北京的商務洽談更像一場持久戰——清晨出發,傍晚才能返回寶坻。
京唐城際的開通,讓“1小時通勤圈”成為現實。如今他每周3次乘高鐵進京,往返節省的時間足夠完成兩場招商對接。更讓他欣喜的是,他終於可以每天下班乘高鐵回家,結束了“周末爸爸”的生活。
這種改變同樣惠及科技城的員工群體。據產業服務部總監張立健介紹,園區現有30%的員工居住在北京或河北,高鐵通勤已成為常態,“我們統計過,京唐城際開通后,企業跨區域商務洽談頻次提升了40%。”
軌道上的變革,正在賦能科技城的發展。每天23趟列車穿城而過,帶來的不僅是人流物流,更是創新要素的加速流動。京津中關村科技城與北京中關村共建共享,將200余項創新服務“移植”到寶坻,構建起涵蓋金融、人才、孵化等領域的“十大服務平台”。
“北京研發+寶坻轉化”的創新模式,讓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縮短至“軌道距離”。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每周乘高鐵來寶坻指導研發,北京青年工程師享受“戶口不遷、關系不轉”的柔性流動政策。這種“雙城記”模式,吸引著越來越多創新主體入駐。
據介紹,截至目前,科技城累計注冊經營主體已達1861家,2024年稅收同比增長13%,規上工業產值激增62%。
搶抓“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機遇,京津中關村科技城著力打造“零距離”營商環境。
一片繁忙,在科技城建設現場,樁機轟鳴與高鐵呼嘯交織。總投資5.2億元的中燃森創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210天,創造了“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產”的紀錄。企業負責人坦言:“我們在北京保留研發團隊,寶坻工廠又能輻射京津冀市場,高鐵作為重要交通樞紐,極大便利了我們的人流、物流,這種雙城布局正是我們需要的。”
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卡酷思汽車配件項目。2024年5月25日簽約當天即完成土地出讓,31人服務專班72小時內解決所有審批,這個填補華北地區汽車絕緣材料空白的項目,創造了“寶坻速度”新標杆。
站在寶坻高鐵站頂層觀景台,科技城全貌盡收眼底:東側的智能制造產業園機器轟鳴,西側的人才公寓拔地而起,南側的運河文化公園已見雛形。這種“產城人文景”五位一體的規劃,讓高鐵站不僅是交通樞紐,更成為城市發展的動力引擎。
高鐵驅動 寶坻鄉村文旅蓬勃發展
每逢節假日,京唐城際鐵路寶坻站內都是人來人往,客流如織。從北京趕來的游客張宇拖著行李箱,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神情:“以前來寶坻,路途折騰,現在高鐵開通,40多分鐘就到了,周末度假太方便!”像張宇這樣的游客越來越多,他們乘坐高鐵,奔赴寶坻,開啟一場場鄉村休閑之旅。
近年來,寶坻區圍繞高鐵站點,精心規劃出“寶坻老城文化游”“稻香寶地游”與“綠色生態休閑游”3條精品線路,一經推出便備受追捧。這些線路像紐帶一樣,把潮白河國家濕地公園、漁生態小鎮的小辛碼頭村、李宦庄村等特色旅游村,還有龍鑫園、潮豐家庭農場、潮陽採摘園等特色農品基地緊密串聯起來。
景美風暢,小辛碼頭村,這個緊鄰潮白河的村庄,迎來了大批游客。走進村內,隻見古色古香的農家院錯落有致,紅燈籠高高挂起,洋溢著熱情與活力。游客走進農家院,品嘗著剛從潮白河打撈上來的魚蝦,搭配著金黃酥脆的貼餅子,贊不絕口。來自河北省的王芳女士開心地說:“這裡的農家飯太地道了,食材新鮮,味道純正,讓人找回了小時候的味道。”
除了美食,小辛碼頭村的文化底蘊也深深吸引著游客。漫步在村庄,水稻文化園、漕運遺址公園等景點讓人目不暇接,游客穿梭其中,感受著悠久的鄉風文化。
小辛碼頭村不遠處便是李宦庄村,這裡國家級釣魚運動基地的名號吸引了眾多垂釣愛好者。首屆中國釣魚黑坑黃金聯賽、中華釣鯽精英賽等賽事的成功舉辦,讓這裡聲名遠揚。游客李明是個釣魚迷,他說:“這裡的比賽很專業,能和各地高手切磋,還能欣賞鄉村美景,太值了!”
2024年以來,寶坻區加快推進“潮白河·漁生態小鎮”天津市鄉村旅游重點片區建設。小辛碼頭村作為核心服務區舉辦潮白漁韻·百漁宴、全國評劇青年演員電視展演等20余場特色文旅活動,李宦庄村先后舉辦30余場國家級專業垂釣賽事,參賽人數6000余人次,參與人數2萬余人次,吸引游客近10萬人次,直接拉動經濟消費2000萬元以上。
寶坻區還堅持“季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打造“遇見寶坻 印象潮白”特色名片。從新春市集,到國潮文化嘉年華、八台港桃花節,再到津寶音樂嘉年華、潮白河龍舟賽等,一系列文旅活動精彩紛呈。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游客的體驗,也極大提升了寶坻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據統計,2024年全區接待游客455.8萬人次,同比增長16.8%﹔旅游收入實現5.87億元,同比增長22.3%。
“高鐵帶來的不僅是游客,更是發展的希望與活力。”寶坻區文旅局局長鞏慧信心滿滿地說,“我們正努力將寶坻打造成京津冀短途游、休閑游的首選目的地,讓鄉村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大步邁向振興。”
多維交通重塑 寶坻崛起區域樞紐新坐標
晨曦微露,寶坻站已熱鬧起來。旅客拖著行李箱,腳步匆匆,工作人員有序引導,廣播聲、交談聲交織,奏響活力晨曲。
“以前去北京,開車堵,坐大巴慢,現在高鐵開通,隻要40多分鐘,太方便了!”寶坻區居民劉大爺笑著感慨。以往他去北京看望兒女,路途折騰,如今高鐵讓他能更頻繁地與家人團聚。寶坻站的開通,讓寶坻融入京津冀“半小時”經濟圈,拉近時空距離,便利居民工作生活。
為讓高鐵與周邊區域連通更順暢,寶坻區全力推進通寧公路項目。這條全長6.8公裡的公路,採用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准建設,建成后,將使高鐵寶坻站與兩條省級干線公路直接相連,進一步提升高鐵站的交通輻射能力和出行便利度。通寧公路一旦建成,寶坻站周邊的交通將更加暢達,不僅方便百姓出行,還能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資。
寶坻區在完善對外交通的同時,也在不斷細化區內交通網。城區內,南環東路正在進行路面拓寬改造工程,規劃從東城路到地質路共1211米,路面寬度將從9米拓寬到18米的雙向四車道。通車后,周邊小區居民出行將更加便捷。目前,寶坻區各項重點市政道路工程已全面啟動,區住建委與多部門密切配合,全力打通建設堵點,確保工程順利實施。
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串聯起路與路之間的“斷點”,疏通村與村之間的“堵點”。公交車每天准時開到家門口,孩子上學、大人趕集出行不再發愁。近年來,寶坻區維修改造鄉村公路60公裡、橋梁3座,深入推進示范鎮、示范路創建工作,建設了一批特色旅游路、紅色教育路、生態產業路,帶動鄉村特色旅游業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增加百姓收入。
“現如今,寶坻區農村公路通車總裡程達到1863.8公裡,建制村通公路率和硬化率均達到了100%,農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高、路域環境明顯改善,為推動寶坻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農村路網基礎。”區交通局局長劉東曉介紹。
在公共交通方面,寶坻區圍繞高鐵站開通和調整多條公交線路,實現多種交通方式無縫接駁。京津冀地區首條智能網聯公交線路的開通,更是一舉拿下車路雲協同、開放道路自動駕駛以及網聯雲控式智能駕駛三項“全國第一”。“坐在自動駕駛的公交車上,感覺特別新奇,而且還很平穩,為寶坻的科技創新點贊!”體驗過智能公交的張悅興奮地說。
寶坻區還積極與香河、三河交通局對接,開通多條跨區域公交線路,為群眾通勤往返、加強三地文化和經貿往來發揮積極作用。“現在去香河上班,坐公交就能直達,成本低還環保。”在香河工作的趙剛對跨區域公交贊不絕口。
發揮“站”的優勢,明晰“產”的定位,提升“城”的品質,寶坻區正以高鐵站為核心,構建起多維交通網絡,實現從交通節點到區域樞紐的華麗轉身。在高鐵的強勁牽引下,寶坻區的經濟、文化、旅游等產業蓬勃發展,一幅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記者 杜洋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