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解“卡脖子”難題中實現人生價值
天大青年才俊成科技“弄潮兒”

日前,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暨新時代青年先鋒獎評選結果揭曉。天津大學新能源化工創新團隊獲評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天津大學醫學部副主任、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秀雲獲評新時代青年先鋒獎。
天津大學新能源化工創新團隊由鞏金龍教授帶領,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青年團隊,以其突破性研究成果,為國家“雙碳”戰略提供了強大支持。團隊成員們以獨立自主的技術,攻克了丙烯生產領域中的“卡脖子”難題。他們創新性地開發出高穩定、無毒化的新型丙烯生產催化劑,並通過大量實驗優化了反應器技術,大幅度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碳排放。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該團隊突破了傳統化工依賴化石能源的瓶頸,通過“人工樹葉”,模擬自然界光合作用原理,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效率提升至國際最高峰值,實現了從太陽能驅動水制氫到二氧化碳制燃料的全鏈條突破。目前這項技術正在和相關企業合作開展應用測試,有望為化工行業能源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目前,團隊已培養出8名國家級青年人才,5位畢業生入選中國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團隊還牽頭建設了教育部低碳能源化工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已與20余個國家開展技術合作。鞏金龍教授說:“青年要成為科技浪潮的‘弄潮兒’,在破解‘卡脖子’難題中實現人生價值。”
同時,天津大學劉秀雲教授憑借在神經重症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交叉領域的貢獻,榮膺新時代青年先鋒獎。她致力於攻克腦疾病診療的“卡脖子”技術,在神經電活動、腦血流調控機理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她帶領科研團隊開發的基於腦機接口技術及腦脊液循環的腦積水快速精准診療技術,實現多家醫院臨床應用,5項核心技術開展規模臨床試驗。作為首席科學家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開發了首款腦機接口編解碼計算芯片及採集模擬芯片,核心指標超越國際同款芯片,支撐國產高端醫療器械開發。她還榮獲了多個重要科技獎項,並入選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35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榜單。(記者 雷風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