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大4項科技成果獲2024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

近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2024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中國民航大學4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二等獎2項,作為參與完成單位獲得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趙慧敏教授團隊完成的“時變工況下旋轉機械軸承微弱故障診斷與壽命集成預測理論及方法”獲自然科學二等獎。該成果由中國民航大學獨立完成,針對旋轉機械軸承長期服役於時變工況環境,使得監測信號呈強時變、強干擾、極微弱、多源耦合等特點,開展自適應匹配信號特征的微弱故障稀疏表征理論、融合特征驅動的微弱故障智能診斷模型、數模驅動的剩余使用壽命集成預測方法研究,揭示服役工況、性能特征與運行狀態之間的深層次時變關系,不斷完善和豐富旋轉機械軸承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理論,為突破時變工況下旋轉機械軸承早期微弱故障診斷與壽命預測難題提供了理論方法支撐。8篇代表作發表在IEEE會刊、中科院一二區等期刊,7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受到多個國家、地區學者的高度評價與廣泛引用。
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郭潤夏教授團隊完成的“民機典型部件剩余壽命預測和健康管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成果由中國民航大學和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企業協同攻關,聚焦民用飛機維修保障體系建設的重大需求,攻克微小時變故障隔離晚、剩余壽命預測精度低、維修工程管理能力弱三大技術瓶頸。科研團隊創新研發了時變微小故障在線精確診斷技術、解析建模與數據驅動融合的長周期剩余壽命預測技術,並提出了面向預測性維修模式的維修工程管理APS理論,構建了民用飛機綜合保障技術體系。該成果納入中國民航CCAR-66R3標准,完成了2萬余人次的技術培訓﹔獲授權發明專利18項、軟件著作權19項,出版專著1部,多篇高水平論文發表於IEEE Trans等期刊。基於項目成果研發的多個業務系統已在航空公司和MRO企業落地應用,近三年創造直接經濟效益5.4億元,初步構建起“故障診斷-壽命預測-維修決策”全鏈條技術體系,為民用飛機維修保障能力提升和國產大飛機商業運營安全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另外,學校作為第二完成單位,科技創新研究院閆浩、郭一博參與完成的“航空航天高可靠性高密度互聯印制電路板制造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成果獲得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學校作為第三完成單位,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王蕊、孫輝參與完成的“復雜環境無人機遙感智能監測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獲得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近年來,中國民航大學加強科技成果的凝練和報獎工作的組織,取得一系列突破,連續3年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天津市科學技術獎。(向萍)
來源:中國民航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