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新工具,解決井下除鏽難

從業31年來,趙增權圍繞井下作業難題創新攻關,研發出一批解決生產現場難題的工藝工具。他帶領團隊發明的“泵送式可回收管柱內壁除鏽工具”“渦輪負壓局部反循環套磨銑工具”,解決了石油開採、油管維修過程中鏽皮卡井、套銑產生的碎屑易卡鑽等難題。2025年,他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渤海灣畔,大港油田生產繁忙,中國石油渤海鑽探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趙增權帶領徒弟們剛剛完成“旋鈕式液壓鉗安全操作手柄”的首次試用。“通過將液壓鉗裝到手柄上,手柄使用起來更輕鬆,還不會夾手。”一名油井工豎起大拇指夸贊說。
200多平方米的作業現場,每走幾米就能看到趙增權的發明,小到固定油管的地鉚,大到通井時防止泥漿外溢的芯軸……但要說最讓他感到自豪的發明,卻在井下。
“長久以來,油管生鏽是困擾石油開採井下作業的難題。”趙增權說,油管入井后,受多重因素影響,會出現內壁生鏽、鏽皮脫落,極易導致事故發生。據統計,石油井下發生工程事故的誘因中,“鏽皮脫落”佔比達六成以上。
傳統除鏽方式主要靠地上“人工敲打”。“這種方式勞動強度大、施工效率低,不但除鏽不徹底,安全風險也高。”趙增權說。
2022年,中國石油將“油管內壁除鏽效率低”列為集團級生產難題。趙增權主動承擔攻關任務,並在探索過程中提出了創新思路:改井上作業為井下作業,讓工具代替人力,“井下的問題,就應該在井下解決”。
“讓除鏽裝置在油管裡‘坐電梯’!”趙增權腦海中工具早已有了雛形。設計圖紙、模擬試驗、評估風險、定制工具……很快,第一代油管內壁除鏽工具制作完成,這是一種液壓旋轉除鏽裝置,依靠空泡沖擊、流體沖刷、密齒刷旋轉3種方式除鏽,可以一次性進行多根油管除鏽處理,相較於傳統除鏽方法,效率大幅提升。
除掉的鏽咋回收?受木瓢的啟發,趙增權想到了用浮筒收集鏽皮,進而將其帶出井口。很快,形如膠囊的“泵送式可回收管柱內壁除鏽工具”問世了——它在油管內部形成“沖刷—吸附—回收”閉環系統。這款工具已衍生出系列產品,助力油管除鏽施工效率提升75%、勞動投入降低50%。
套銑與打撈,是清除油管內壁附著物與井下落物的常用工藝。在鑽壓的作用下,套銑管會磨碎並“吸入”管壁與井下的卡堵物,碎屑隨著循環的洗井液被帶到地面。然而,隨著各油田大斜度井、深井等復雜井數量不斷增多,傳統工藝暴露出弊端:碎屑上返不暢,嚴重時還會造成卡鑽事故。多年前,趙增權跟著老師傅們處理某次井下落物時,常規打撈工具在地底數千米處出現故障,價值不菲的鑽具在井下“躺”了整整36天。趙增權把事故報告翻得卷了邊,在筆記本上寫下:“必須改變流體運動模式。”
傳統套銑工具中,洗井液的循環方式為“正循環”,由於套銑管都是“上窄下寬”結構,這就造成洗井液越往下流,流速越低,帶屑效果越差。
如何解決?趙增權連續跟蹤6口復雜井的套銑過程,收集到1000多個工藝數據,歷經21次試驗,最終成功研制出“渦輪負壓局部反循環套磨銑工具”。他改“正循環”為“反循環”,將渦輪技術移植到井下工具,通過“葉輪—渦輪式”旋轉結構,對井底的洗井液產生負壓抽吸作用,同時提高渦輪的轉速,從而產生更強的抽吸力,引導流體由井底攜帶碎屑、大塊落物等進入套銑管。這一工具已在大港、長慶等油田現場應用,施工成功率100%,單井單次維修成本能節約600萬元以上。
2018年,渤海鑽探公司成立了趙增權井下作業技能專家工作室,為課題攻關、培育人才搭建更大的平台。“我的徒弟中,還有博士生呢!”趙增權說,工作室成立以來,已取得國家級發明專利39件、實用新型專利49件,編寫培訓教材7冊,解決現場生產難題109項。
《人民日報》(2025年05月20日 第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