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成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双减”政策的落实落细,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党继承、丰富、发展了这一科学理论,强调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在洞悉过重的校内课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对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不利影响后,“双减”政策出台实施。这是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创新思维、提升能力、深化社会认知的重大决策、长远之举。“双减”政策以校内校外双管齐下为思路,通过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行综合治理,舒缓中小学生过早过重面临的育人与应试之间的矛盾,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释放学生的主体活力,让学生有意愿、有时间、有空间自主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健全人格,更加凸显学校、家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育人功效,引导中小学生以整体的、系统的观念处理好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学科成绩和课外活动、知识积累和核心素养、知识点和求知欲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才能、身体、精神、个性得到全面而丰富的发展,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进一步凸显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调“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向着更高水准的公平迈出坚实步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稳步推进,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更多少年儿童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力遏制日益功利化的培训市场,有效降低普通老百姓的教育投入,使更多家庭能够以相对低的成本、相对平和的心态让孩子接受教育。“双减”不仅在“减”上用力,而且在“增”上创新,指向都是推进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水平差距;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等等,取得良好效果。
推动教学教育理念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校、教师、家长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完善作业管理办法,积极开设科技创新融合课程,统筹搭建学生个性化成长平台,等等。其次,引导教师在“双减”政策执行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要求广大教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向课堂要效率、要效益,把握课堂教学规律,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握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智慧性、艺术性,实现作业布置、批改、辅导调结构、提质量,真正成为大先生,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再次,家长要发挥应有作用。广大家长要树立正确育儿观,不是仅仅培养一个亲戚邻里称赞的孩子,培养一个埋进书堆、纯粹追求高分的学生,更要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要更加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注意人格平等、情感共鸣、人生共进,有效做好孩子从学校到家庭的衔接工作,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优秀品格和人文素养、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使孩子在校园、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2日 第 1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