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辦好更多“家門口”的老年教育

24日《今晚報》刊發題為《在學有所得中享受快樂晚年》的報道,引發社會關注,越來越火的老年教育,讓許多老人都期盼能在老年大學裡尋求知識和快樂,而且還有不少熱衷於上學的老人甚至樂於“隻讀書不畢業”,並希望老年大學能辦到“家門口”。本市老年教育如何發展?怎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市教委相關部門和一些老年大學、老年培訓機構。
提高內容吸引力
“現在老年大學的課越來越豐富,比以前增設了許多新課程,讓我們老人可以有更多選擇,也更有吸引力了。”北辰區老年大學學生劉阿姨對記者說,由於現在老年大學設置的課程豐富多彩,有的老人在選課報名時甚至難以取舍,會根據上課的時間選擇上兩門課。
北辰區老年大學校長付桂蘭告訴記者,與其他區老年大學一樣,近兩個學期以來,學生人數幾乎翻倍增長,而且學生們越來越“潮”,瑜伽班和模特形體班都特別受老人喜愛。為了滿足老人對課程多樣性的需求,他們本學期專門開設了一門“綜合課”,將許多老年人關注的新鮮內容加入其中,如育兒培訓、積極老齡觀、服飾與搭配等。在此基礎上,如果學生們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他們還會獨立開課。“我們還嘗試開設了‘數獨課’,一開始我們也不確定學生們會不會感興趣,沒想到,一經推出,大受歡迎,所以我們就在全市率先正式開設了這門課程。還成立了教研組,明年准備向全區各鎮街老年社區教育學校推廣。”在付桂蘭看來,老年大學未來開設哪些課程,在符合國家養老政策的基礎上,隻有傾聽老人們的心聲,才能進一步提高老年教育的吸引力。
努力向社區延伸
“社區老年大學是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載體,也是最靠近老人生活圈的學校。”河東區鬆風東裡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如虎介紹,該社區現有1637位60歲以上老人,為了營造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氛圍,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今年3月,在河東區民政局、東新街道辦事處的大力支持下,鬆風東裡社區老年大學正式開學。該社區老年大學依托天津城市職業學院社會事業系,發揮高校教育資源、人才資源、專業資源的優勢,通過“校社聯動”模式,邀請學院師生和學生社團組織走進社區,開設了金融理財、膳食營養、美容美發、縫紉制作等12大類70多個專業課程,讓老人不出社區就能上老年大學。此外,他們明年將與天津市老年人大學深度合作,在社區建立實踐基地,推動優質教育資源進社區。
市老年人大學副校長潘望遠表示,他們將通過“一體兩翼”模式來推進老年人繼續教育,“一體”是指學校本部把優質資源培養好,“兩翼”是指開設校外教學基地和遠程學習網,拓展教學資源並輸送出到老人身邊。“2004年,我們發現一些學有所成的學生發揮余熱,在社區輔導更多的老年人。學校受到啟發,開啟了‘章魚式’發展模式,在校外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緩解老年人求學難的問題。”市老年人大學校長助理、教務處處長崔玉忠介紹,目前,他們已經在140多個社區建立了170多個教學實踐基地。這樣一來,把學校的教育資源延伸到了社區,讓老人們可以在“家門口”實現大學夢。
此外,記者從市教委繼續教育處了解到,目前,全市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老年教育活動的老年人數佔老年人總數的40%,遠高於國家要求的20%水平。“十四五”期間,針對本市老年教育仍然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夠均衡、資源短缺、經費不足,高水平老年大學“一座難求”,老年教育場地設施難以滿足老年人需求等問題,本市將著力辦好“家門口”的老年教育。健全“市老年大學—區老年大學—鄉鎮(街道)老年學校—村(社區、居委會)老年教育學習中心”老年教育四級辦學體系﹔建設鄉鎮(街道)老年學校和老年教育學習中心,使其成為老年教育的主陣地﹔充分發揮教育、組織、文化、老齡部門等資源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動﹔拓展各類居家養老服務場所功能,開展老年教育,推動養老服務向“助學”延伸﹔加強老年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豐富遠程老年教學內容﹔發揮社區教育優勢,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通過這些方式和舉措,完善老年教育發展管理體制,讓老年人在家門口或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老年教育。
社會力量同參與
“通過嘗試,我們發現老年人培訓教育是一片‘藍海’。” 蒲公英教育培訓學校的負責人李業林說,“雙減”政策出台后,他們很快進行轉型,調整教育對象,籌辦蒲公英老年大學,轉向服務老年人。他們用了兩個月時間對現有教室進行升級改造,於今年11月15日試運營。“起初,我以為隻能招收6個班的學生,正式報名的時候,有300多位老人來報名,現在已經開了12個班。老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和學習時的認真態度,是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他們無論路途遠近、刮風下雨,都會堅持來上課,這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驚喜和感動。”李業林表示,隨著與老人們接觸越來越多,他們正在進一步規劃老年教育的大發展。
在這裡上課的70歲阿姨張金鳳對記者坦言,她曾在公辦的老年大學上過課,由於路途較遠,所以想在家門口找一所老年大學。他看這家民辦的老年大學環境挺好,而且課程種類也多,老師都很專業,就來報名了。“我雖然是第一次在民辦老年大學裡上課,但試聽了兩節課,感覺不錯,服務也周到,就把一些鄰居和以前老年大學的同學也叫來了。”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老年教育還有許多需要完善和提升的空間,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既能夠彌補老年教育資源短缺的不足,還可以在市場競爭中推動老年教育質量和服務方面的提高,為老年人提供了內容更多、質量更好、距離更近的老年教育。(記者 姜樾 狄慧 庄媛 胡智偉 何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