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博物館裡上黨課

2022年05月09日09:33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博物館裡上黨課(圖)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的百年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政治營養和精神瑰寶。

  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一場全面深刻、激情澎湃的黨史學習教育在津沽大地火熱開展。一次次令人熱血沸騰的紅色宣講,一堂堂不忘初心、不負韶華的思政課,一台台生動講述革命故事的文藝展演,一張張扎扎實實為民辦實事的民生成績單……豐富的形式讓黨史學習教育在深學篤用、天津行動中不斷走向實處。

  天津,是一座具有豐富紅色資源的城市。這裡,紅色遺跡眾多,紅色血脈綿長,紅色基因鮮明。我市充分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各文博場館積極發揮“第二課堂”職能,引導人們追尋初心之路,感悟信仰之力,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汲取擔當奮進的力量,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不斷在新時代新征程建功立業。

  主題展覽 喚起紅色記憶

  “1945年至1946年間,我黨領導津郊人民開展了保衛家園斗爭,展廳中這兩件革命文物是霸縣勝芳保衛戰中,當地群眾給解放軍戰士送綠豆湯用的鐵桶和茶碗。”這是天津博物館志願講解員劉春祥正在講解“紅色記憶──天津革命文物展”展覽。他說:“每次講到這段‘軍民魚水情’的故事時,都會打動很多參觀者。”

  劉春祥的祖輩居住在老城廂東南角一帶,他的祖父是解放天津的參與者。劉春祥說:“當時,我的祖父是解放軍的向導,他冒著槍林彈雨帶領解放軍前進到海河邊現在的金湯橋附近。我小時候,祖父經常講解放天津的故事。他常說,天津的解放,是解放軍戰士用生命換來的。這句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

  在天津博物館舉辦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文物展”,以千余件文物展品、文獻史料、圖片視頻,全景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天津人民走過的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我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光輝業績和寶貴經驗、津沽大地涌現出的革命人物和英雄模范。

  自2021年6月18日開展以來,反響熱烈,觀者如雲,展覽總參觀人次達82.7萬人次。“津沽紅色記憶”深深地印在廣大干部群眾的心裡。

  2021年7月1日,黨的百年華誕之際,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和平津戰役紀念館完成提升改造,面向公眾開放。全新升級后的場館更加突出了革命類紀念館、紅色場館的基因和元素,主展廳既增加了新的文物展品,又融入了高科技的展示手段,吸引人們前來“打卡”。截至2021年年底,周鄧館基本陳列參觀人數達41.4萬人次,平津館基本陳列參觀人數近40萬人次。沉浸式體驗和多媒體互動,讓人們在生動的黨史學習中感懷歲月,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奮斗精神。

  紅色課堂 傳承革命薪火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依托館藏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積極打造青少年“紅色課堂”,深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2021年,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開展青少年紅色教育課程153場次,走進20所學校開展“雙減”服務課程52課時。在課程中,該館設置了歷史知識課堂、沉浸式體驗、文物保護科普、觀看紅色影片等4大教學內容,新增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繪本版教材、“敵攻我守、敵退我攻”趣味拼圖互動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不同環節的活動與學生互動交流,讓“紅色課堂”易學易懂。

  濱海新區浙江路小學學生王泰然是“紅色課堂”的受益者。他說:“我很喜歡這些課,特別是互動拼圖,在游戲中知道了大沽口炮台的歷史。我要到博物館裡做一名‘小宣講員’,把我知道的紅色故事講給大家聽。”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劉新欣表示,力爭設計更多孩子們喜歡的“紅色課程”,通過寓教於樂的沉浸式學習,讓孩子們感受到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的信念。

  “聽了老師的講述,我深深感受到焦裕祿是人民的好干部、父母的好兒子、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爸爸。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要將焦裕祿精神化作拼搏進取的力量源泉。”在平津戰役紀念館中國精神系列展覽進校園巡展宣講活動中,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生徐振鐸有感而發。

  每年開學季,平津館的戰史專家都會走進大學校園,為新生講述平津戰役的故事,一起重溫天津解放的光輝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平津館把紅色歷史與當代時事政治、大學生生活有機結合,通過講述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一批優秀黨員的先進事跡,為剛入黨或即將入黨的師生樹立標杆和學習榜樣。據統計,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至今,平津館送展覽進校園100多次,開展專題宣講180場,舉辦黨史專題講座40多場。平津館打造的“紅色課堂”,既讓學生了解了“平津故事”,也引導學生樹立永遠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

  平津館宣教部主任祁雅楠說:“通過紅色展覽、紅色宣講會、紅色講座進校園,創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新思路,讓紅色文化和革命歷史給予當代大學生精神的激勵、思想的啟迪,延伸了平津館的教育職能,引領青年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曲藝黨課 用“津味”講解紅色

  黨課怎麼上?黨員們怎麼學?在曲藝之鄉天津,黨史學習教育也蘊含著獨特的津味。“通信、核電、深海、航天、量子科學、還有超級計算機……我把這些事例舉,拿著現在比過去,一百年,中國的發展變化大,共產黨,做出的成績了不起。”情緒激昂的表演,朗朗上口的表述,讓快板《比》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這就是在張園上演的曲藝黨課《百年》。

  張園是天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天津市委舊址紀念館,這裡常設《奠基歲月──天津市軍管會和中共天津市委在張園》主題展。2021年11月28日上午,來自大港實驗小學的50余名教師觀看了《百年》演出。大港實驗小學德育主任於倩告訴記者:“看展覽+曲藝黨課的形式很新穎,演員們的精彩表演生動地展現了黨的百年歷程是由無數信念堅定、不忘初心的革命者、建設者所鑄就的,這些人既平凡又偉大。”

  該項目負責人劉嵐告訴記者:“《百年》中的表演者、講述者,由眾多天津籍軍旅曲藝人組成。節目以‘憶往昔’‘看今朝’‘辯真理’‘贊家鄉’‘學榜樣’為主題線索,以單弦、快板、評書、獨角戲等多種節目,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黨史,歷數百年來的偉大成績,引發黨性思考。天津人幽默的語言風格令這台黨課具有鮮明的天津特色、天津味道。”

  2021年7月,這堂曲藝黨課到天津博物館進行駐場演出,令前來參觀的觀眾十分驚喜。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說:“從曲藝黨課到主題黨史展覽,從津味藝術形式到扎實的文史資料,構成了生動的黨史教育體系。這種沉浸式的黨課,既有‘黨課’的嚴肅嚴謹,也有‘曲藝’的生動通俗,非常受大家歡迎。”

  截至2021年年底,《百年》共計演出145場,走進全市各區村鎮,服務各級黨支部共269家,惠及觀眾超過13100人。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天津充分挖掘豐富的紅色資源,運用多種形式,把紅色文化基因嵌進城市文博的肌理,在一個個激蕩人心的展覽中,在一次次“聲”動人心的講述中,傳遞紅色信仰和力量,讓紅色文化激勵人民在新時代的征途中續寫新的天津故事。(記者 劉茵)

(責編:李丹、崔新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