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信息

大學生相聲展演愈發火爆 用青春的笑聲記錄時代

2025年08月08日13:53 |
小字號

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年輕人唐磊和中國青年楊皤的相識,著實有點“非比尋常”的意味。他們共同在中國曲藝之鄉——天津求學,同樣熱愛相聲,憑借一段名為《非比尋常》的原創相聲作品一起拿下了“馬季杯”全國大學生相聲展演大獎。

這段經歷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學傳媒的楊皤成了一所高校的曲藝系教師,而唐磊畢業后選擇留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馬達加斯加語。兩個人都渴望用年輕人的方式和相聲獨特的表現手法,讓傳統藝術在當代青年心中真正地活起來、火起來。“我願意用相聲來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愛打快板的唐磊說。

圖為往屆“馬季杯”展演現場。天津市寶坻區委宣傳部供圖

圖為往屆“馬季杯”展演現場。天津市寶坻區委宣傳部供圖

大學校園掀起相聲熱潮

作為我國大學生相聲賽事的最高獎,“馬季杯”全國大學生相聲展演每兩年一屆,今年是第五屆。據馬季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伯苓介紹,2017年首屆展演在馬季先生家鄉寶坻啟動以來,吸引了來自全國20多個省份以及泰國、越南、肯尼亞等國家和地區100多所大學的學生踴躍參加,累計征集作品千余件,其中近700件是原創作品,今年的作品征集將於8月下旬截稿,並於9月在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舉辦展演決評和文藝演出。

讓張伯苓感到欣喜的是,近年來,“馬季杯”給年輕人打造的舞台,誕生了一批反映時代、謳歌生活的精品力作,培養出一大批青年曲藝人才。

國際說唱藝術聯盟主席、馬季藝術研究會會長姜昆出任歷屆“馬季杯”全國大學生相聲展演組委會主任。“我們相聲遇到了最好的時代。相聲需要新人,需要新作,我們火熱生活中的歡樂喜悅、困惑躊躇,這些反映中國社會前進面貌的內容,都應當出現在相聲作品中。” 姜昆說。

當年,天津市委宣傳部、中華曲藝學會、天津市文聯、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政府、天津師范大學等共同發起創辦了“馬季杯”全國大學生相聲展演,一經亮相便引起了極大反響。

自小愛聽相聲的楊皤坦言,參加首屆展演成了“大型追星現場”。姜昆現場聽了楊皤創作表演的相聲后,主動加了他的微信,歡迎這個年輕人隨時跟自己交流切磋。隨后,楊皤又見到了許多相聲界的名人前輩,比如馬季弟子、著名相聲演員王謙祥、李增瑞等。“他們對年輕人都特別關照,從文本設計到表演技巧,傾囊相授。”楊皤覺得自己“來對了”。

和楊皤一樣,每一個進入決評的大學生團隊,都會得到評審專家團隊的精心指導。“有的作品起初比較稚嫩,一看底子不錯,我們就幫著他們做。”文化和旅游部專家、天津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李治邦說,從打磨修改文本,到強化相聲技巧,都是“人對人、點對點”指導,幾乎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今年6月,寶坻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楊佔嶺牽頭與組委會專家學者分別帶隊赴全國8個省份調研,與80多所高校的相聲社團、大學生相聲愛好者面對面答疑解惑、征集作品、發掘人才。所到之處,年輕人對相聲的熱情超乎大家的想象,“現在大學生特別喜歡相聲,很多大學的相聲社團活動非常火爆”。

李治邦認為,相聲熱與近年來傳統文化“潮”起來有很大關系,“昆曲、京劇熱,漢服、唐裝火,相聲作為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

關注時代脈搏 傳承“清新之風”

不同於其他相聲賽事,這個專門面向青年、大學生群體的相聲舞台,除了要給大家帶去歡笑聲,還致力於能給時代留下回響。

受生活閱歷所限,起初大學生的作品題材大多來自校園生活,較少關注社會時事,題材比較單一﹔一些年輕相聲演員風格大體相近,表演手法單調等。“這些都需要正確的引導,”李治邦說,傳統藝術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得把精華教給年輕人”。

李治邦分析,馬季先生的作品大部分取材於生活,十分接地氣,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盡管相聲以諷刺見長,但馬季總能在諷刺中折射時代精神,在歌頌中褒揚正能量。

李治邦希望年輕一代傳承這種“清新之風”,“諷刺但不庸俗,關注時代脈搏,注重藝術修養”。

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引下,近年來,一批創作表演俱佳的青年才俊開始嶄露頭角。他們關注主播帶貨、電信詐騙等身邊的社會熱點,也關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越來越多沾滿煙火氣、泥土味兒的優秀作品涌現出來。

著名相聲演員李增瑞評價這些大學生,“不但能演,而且能創作,寫了很多新作品,給相聲注入了新的血液,為相聲跟上時代、融入生活作出了很大貢獻。”

很多年輕人從這裡走向了更大的舞台。“‘馬季杯’的影響力、號召力、傳播力持續提升,已成為全國校園曲藝文化標杆性品牌。”第五屆“馬季杯”全國大學生相聲展演組委會副主任,寶坻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賈雪娜說,“參賽者中能人輩出,有的入圍了全國小品曲藝大賽,有的上了央視,有的被國家級專業院團招錄,還有的跨界創業進軍文化產業,一大批年輕人的成長,有力推動了新時代相聲藝術的傳承創新。”

年輕人用相聲的方式講中國故事

天津是相聲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這裡走出的馬三立、侯寶林、馬季等都是家喻戶曉的相聲名家。楊皤注意到,如今的相聲聽眾和愛好者都日趨年輕化。不少年輕人下班后到茶館、劇場兼職相聲演員,樂此不疲。

“馬季杯”參賽者中不乏清華、復旦等名校的高學歷人才。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石羚獲得了首屆“馬季杯”的創新才俊稱號。研究生畢業后,他入職央媒成為一名評論員。他說:“馬季用相聲作品來記錄時代,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觀察生活、記錄時代、體會人民所思、所想。”

從一名相聲愛好者到高校教師,身份的轉變也讓楊皤思考,相聲能不能在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他認為,這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更活潑生動,也易讓大家接受。

“好的作品能夠教人向上向善。”他認為,馬季先生的很多作品都是通過小人物的經歷反映國家發展的大背景,小人物的故事更易拉近和大學生之間的距離,讓他們產生共鳴。他常鼓勵青年學生,用相聲的方式講好年輕人的身邊事、眼中事,而講好一個個當代青年的故事,就是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姜昆有個出名的“洋徒弟”大山,因為相聲說得好深受國內外觀眾喜愛,也成為中西文化使者。這些年,“馬季杯”也培養出許多“洋弟子”。來自肯尼亞的孔愛凱是天津師范大學一名博士留學生,參加“馬季杯”成為他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起點,他計劃從事中肯文化交流工作。“我在中國相聲的幽默和智慧中,學會了中文,愛上了中國。”孔愛凱說。(胡春艷)

來源:天津市寶坻區委宣傳部

(責編:李丹、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