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过年的画》:非遗传承与我们同在

武少民 靳博
2022年03月19日09:56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2022年3月18日,天津,大雪纷飞。玉树琼花,天地一片洁白。鹅毛大雪中盼着过年、张贴年画的场景,又再次浮现眼前。

勾描、刻版、印刷、彩绘、装裱……一道道精心细致的工序之后,一张活灵活现的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就热热闹闹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为岁岁年年的更迭,平添了一份节日的喜庆。这是《过年的画》中的开头一幕。

农历虎年,正月十二,五集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钩沉起人们对浓浓年味的集体回忆。这部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西青区委联合出品的纪录片,讲述了天津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讲述了非遗传承的个中艰辛与百折不挠。

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杨柳青古镇、一条名河——京杭大运河、一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天津、一群精神家园的守望人——非遗项目传承人和爱好者……在这部纪录片中草蛇灰线,交相辉映。

“守望的是一个民族的骄傲”“非遗保护,需要我们关注”“杨柳青年画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一定要传承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杨柳青年画及非遗项目传承的热议随之而来。

杨柳青年画,曾经是过年的画,但随着时代变迁、人事代谢,过年的画渐渐淡出过年的“序列”。如今,又凭借无数人的传承、呐喊、呼吁、努力,凭借国家层面振兴传统节日的大幕开启,杨柳青年画再次迎来新机遇,期待不久的将来,杨柳青年画不再仅仅是过年的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明代,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工序流程,体现出其独特的刻、绘结合的工艺特色。“物质和非物质的关系是纪录片拍摄中最难处理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制作、形成它们的技术和历史才是真正非遗,制作年画的非遗技艺,就是通过年画那张纸来承载的。《过年的画》力求做到透物见人、随人赋事,力避就画论画、以画论史。”《过年的画》顾问陈雍表示。

成长于杨柳青古镇的中国民间美术史学家王树村老先生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杨柳青年画的发掘保护,即使走向人生的终点,老先生最惦记的还是“那一张纸”——因为,这是民族的灵魂,别的绘画没有办法跟它比。

第一集片尾飞过杨柳青古镇的那只风筝,如“魂兮归来”的图腾,也如杨柳青年画几百年不绝如缕的传承。老先生的孙子王进接过爷爷的接力棒,搜集整理了六千多幅杨柳青年画,多次无偿送展,“只为让大家看到真正的杨柳青年画,为子孙后代留一缕精神血脉。”

非遗传承人、杨柳青画社雕版师傅刘杰。(靳博 摄)

杨柳青画社的雕版师傅刘杰,至今用的还是30多年前踏进这一行时,两位师傅为他亲手做的两把月牙刻刀,“躲进小楼成一统”,用时光雕刻年画,一张张厚重的年画木板背后,是无数的不眠之夜,是对艺术的精研沉潜。在传统技艺的精进发掘之路上,刘杰师傅负重前行,倾注了毕生心血,“拿起这把刀,我就感觉师傅还在我身边。”

霍庆有(前排坐者)和执行导演张玲(后排左一)。(张玲 供图)

七十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是霍氏古一张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祖上做了近百年的年画,到我这辈儿不能断了。”为了赓续这份祖上的绝活,从打铁做刻刀、选购颜料宣纸的环节开始,将杨柳青年画的“产业链”重新串联起来。

说起手艺传承,霍老先生没有说豪言壮语,只是淡淡地说,“不能让后世子孙说我们偷工减料,杨柳青年画的每一道工序、从纸张选择到枣木钉打造,都必须按照传统技艺,不折不扣做好。”为了做到这一点,霍老先生甚至学会了打铁,只是为了原汁原味完成杨柳青年画的一道工序。如今的霍老先生,成了集勾、刻、印、绘、裱“五项全能”于一身的“全能”年画艺人。

图为《过年的画》拍摄现场。(张玲 供图)

该片总撰稿、执行导演张玲坦言,两年多的摄制过程,自己和团队成员曾经数次泪洒拍摄现场,“色彩明亮的年画背后,是百折不回的传承之路。”张玲表示,“既然是‘非遗’我们就要正视它们和当代生活存在‘时差’的现状,所以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抢救、保护、传承非遗的行列里,所以每集都会有与年画有关的年轻人的故事。时代在变、生活在变,非遗如何守正创新,继续传承,是留给这个时代的命题。”

《过年的画》刻画了三十多个饱含情感、充满张力的人物故事,其中既有国际知名的人类学家,也有艺术院校师生、民间学者、非遗传承人,还有年画老店后人、新一代年画工作者。《过年的画》用严谨的历史考据、真实的创作细节和温暖的艺术情感、深情的守望传承,呈现出社会变迁、生活方式巨变的大历史时空下,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思考。

“《过年的画》把历史背景变迁、人物命运沉浮、社会结构演化等几条叙事线索‘拧’成了‘麻花结构’,站在人类学的视角,确定了这部作品的整体思路——就是那份浓浓的乡愁,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鲜活的生命故事,是一代代守望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该片总导演祖光表示。

3月以来,江苏卫视频道、江苏教育频道、湖南金鹰纪实卫视、河北卫视、上海纪实人文频道等电视台,纷纷转播纪录片《过年的画》。从这部纪录片的热播可以看出,无论是杨柳青年画,还是其他非遗项目传承,始终在路上,这一脉文明从未断绝。

图为杨柳青传统年画“月月有鱼”。(武少民 摄)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繁华胜景,“濒于艺绝人亡”的艰难时刻;式微的窘境,创新的重光……承载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杨柳青年画,饱经沧桑,却始终华彩闪耀。新时代的恢弘长卷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杨柳青年画,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无数手工艺人的传承、众多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呵护下,正在走向希望的远方。

图为保存至今的杨柳青传统年画。(武少民 摄)

杨柳青年画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看到非遗保护的艰难,也看到传承创新的使命。有人如是评价,“我们没有忘记和丢失这些民族瑰宝,我们的存在就是它们的存在。”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会加入非遗保护传承的队伍,用时光证明,我们与杨柳青年画同在,非遗传承与我们同在。

(责编:崔新耀、张静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精彩图集
  • 冰雪运动“破冰”进校园
  • 不负春日好时光 樱桃花开俏争春
  • “小兔拔拔”叫响地里的“金疙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