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中航大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集体备课 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大思政”相约“大安全”

2022年04月21日15:55 |
小字号

“‘大思政’我们善用之,总体国家安全观我们践行之,航空运行绝对安全我们保证之!”这是4月15日,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该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下进行以集体备课形式创建最佳党日活动的铿锵之声。

为深入贯彻中航大党委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战略布局,促进教师牢固树立系统安全观念、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理念,促进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更为积极地投入“大思政”建设,4月1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室党支部联合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与应急管理系教工党支部开展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话“大安全”,跨界破圈建构“大思政”集体备课活动。

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 跨界破圈共话“大思政”愿景

中航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刚刚成立的思政系负责人陈慧军提出,要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总体国家安全观回应的正是当下错综复杂的各类安全挑战,国家安全工作是指导各项安全管理、贯穿民航安全法规的内在灵魂。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主动跨界破圈开展集体备课,加强与专业课程的交流,走出思维定圈,拓宽认知领域,提升教学能力。以“三全育人”视角讨论“安全”在“大思政”体系中的作用;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将民航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立足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统一的教育目标,让思政元素“溶盐于水”;通过思政课讲授、专业课浸润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从理论、情感、历史和现实多维度引领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沈海滨表示,中航大人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意识落实到具体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中,扎根于校园的每个角落,溶化于每一个准民航人的灵魂与血液之中。在提升民航行业安全自觉的同时,强化航空安全意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践行总体国家安全理念,进而推进“大思政”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筑牢民航安全政治“压舱石” 坚守系统思维共建“大安全”格局

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民航系统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盯紧、盯住”航空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

中航大师生就要努力掌握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学习和掌握大安全思维。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践行“人民航空为人民”、人民至上根本宗旨,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保持底线思维,“治于未乱”,安全之上策也,思政之首策也。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王晓峰在集体备课上指出,民航安全就是要保障人民安全,这与国家总体安全观要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完全一致。

该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庆西饶有兴趣地给大家介绍了民航局局长冯正霖的“牛鹅之喻”,表示我们要不断拓展对航空安全知识的认知边界,加强对航空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测、预警与辅助决策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努力用大概率思维防范小概率事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对于民航专业育人及思政育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金梦在报告中表示,我们要吸取民航史上飞行事故的教训,在民航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系统思维的养成,立足民航,胸怀国家,以大安全观为引导,树立民航安全意识,努力实现民航持续安全;民航教育应强化底线思维,居安思危,从思想动态、心理调节、行业认知、专业技能、实践领悟等各方面增强教师、学生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标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定盘星” 推进顶尖思政伴行顶尖学科

中航大长期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郭枝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工程是密切相关的。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张晓全在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离开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便寸步难行,各门具体科学技术若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指导就难以发展。如果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很可能被缤纷复杂的数据误导,从而失去了对于航空安全的整体地、辩证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主任田蕊表示,中国民航大学构建由“顶尖安全、一流交通、知名航宇、精品信息、交叉理学、特色文管”六大学科群组成的民航顶尖学科生态体系,就是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的硕果。中航大致力于培养高端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还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顶尖思政伴行顶尖学科,顶尖安全尤其需要以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为其根本,标定出抵御干扰隐患的“定盘星”。

抬升党建领航育人“标尺线” 固本铸魂共画“三全育人”体系

党建引领,教研发力。中航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室党支部始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坚持系统思维、多元聚力、多维贯通,把握当代青年大学生特点,坚持“靶向”精准设计教学,结合民航特色丰富思政元素,在落实落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苦下功夫。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与应急管理系教工党支部通过“三全育人”与“大思政”的贯通与融合来打通育人的“关键一公里”,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思想价值引领时时为功、久久为功,课程思政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处处着力、处处有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负责人指出,这次两个学院集体备课的联合党日活动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具体体现。作为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上要坚持“一个根本”,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立场;在课程设计上实现“两个结合”,即与学科建设发展相结合、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推进 “三个融入”,即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的最新要求、融入民航强国建设的新发展、融入学生成长的新特点,找到思政教育、专业学习与学生之间的切合点,提升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指出,不同学院的老师以党日活动的方式进行联合集体备课,是一件颇有创造性的事情,特别是能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教授一起,锚定大思政,畅谈学校“三全育人”大格局,这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一件值得记忆的大事。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两个党支部的教师互补互助、互通互学,围绕学校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度融合“大思政”、“大安全”,共铺同架“三全育人”大结构,将课程思政延展到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安全教育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航空运行绝对安全,意味深长,意义悠远,意犹未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愿意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课题申请、实践教学等若干领域继续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牵手、联合聚力,筑牢筑实中航大的“三全育人”大体系。

树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风向标” 铺设“大安全观”思想直通道

思政课培养安全思维,维护国家安全、保证航空运行绝对安全没有“局外人”。中国民航大学思政课程将“航空安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围绕“航空安全”主题多次展开深入讨论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盖青结合民航行业特色,分享学校本科思政课程关于弘扬中国精神与总体国家安全观、航空运行安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思想道德与法治》专设当代民航精神和“三个敬畏”学习专题,旨在使学生从政治的高度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意义,从理论的深度领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从行业特性上认识民航安全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成竹雅深有感触地说:“入了民航门,就是民航人,要做民航人,必修一颗‘民航心’。思政课要在学生思想深处树立起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发展理念,为学生筑牢维护国家安全思想防线,强化维护国家安全责任意识,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和行动力,使国家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使学生肩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专业课强化安全底线,筑牢民航安全的思政前哨。中国民航大学始终明确肩负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为民航强国建设先锋队的重任。正如中航大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杨利强所指出的,民航安全无小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民航专业课程既要全面、系统、深入地讲好民航安全,更要突出培养学生安全底线思维,在把握民航安全与国家总体安全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恰当的融入和渗透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将民航安全底线思维、大安全观的系统思维渗透其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取得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丰收。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罗星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强调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政治,实践出安全。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培养民航行业意识、培育大安全观念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除了体现科学性、操作性,还必须体现思政性。

“大思政”相约“大安全”,在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感悟新时代国家安全成就中,中航大全体党员师生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成竹雅、陈慧军、王霞)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

(责编:李丹、崔新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精彩图集
  • 冰雪运动“破冰”进校园
  • 不负春日好时光 樱桃花开俏争春
  • “小兔拔拔”叫响地里的“金疙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