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丨吕官屯:新时代如何写好这四个“口”
两“口”是吕,四“口”为田。吕官屯的故事,从“口”开始。
“吕”字书写不难,写好不易。百年来,以耕读传家的吕官屯人打造出“状元村”的名号,让“吕”字成为传世家谱中光耀门楣的印记。
村还是那个村,田还是那亩田。十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吕官屯的耕读文化展现出新风尚、新担当,它的“软实力”变成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硬支撑”。
吕官屯村的耕读之家
一个平平常常的早晨,暖阳夹杂着习习微风,正轻轻爱抚着树梢。时令已是小暑,太阳毫不吝啬地挥洒着热浪,大运河的水气为小村庄送来些许凉意。
平坦的水泥路向大运河蜿蜒伸展,高低错落的砖瓦房遮挡住了访客的视线却增加了层次感;耕读墙画讲述着乡村一年四季的故事;晾晒场上麦香划过;树荫下几位老者争论着对弈棋局;孩子们一笔一画临摹着书法……
村民的农用三轮车上,一边驮着干活儿的农具一边载着上学的孩子,狭小的胡同里留下一串朗朗的背诵声;拖拉机的轰鸣和校舍的读书声交汇在大运河潺潺流水中;百亩桃园里,相机不间断的定格,绵密香甜的桃汁让游客获得了舌尖上的满足……
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这或许就是美丽乡村该有的样子。
贯口:百年的“耕读文化”
小暑这天,朱秀樽回到了家乡吕官屯。吕官屯位于静海区陈官屯镇,是名副其实的“河沿”村庄。
作为一名书画爱好者,朱秀樽常常到田野乡间寻找创作灵感,大运河是她常来的地方。
河边树荫下,几位老者聚精会神地下棋博弈,观棋者闲谈着砖瓦墙上的农耕笔绘,这些笔绘正是出自朱秀樽之手。
2021年,朱秀樽为村里的艺术陈列馆创作了几幅大型笔绘墙画,春耕、秋收、挑灯学习的娃娃……与其说是一幅作品,不如说是朱秀樽儿时耕读的样子。那时候村子很大,大到能装下她的整个童年。
朱秀樽笔绘墙画
吕官屯是“状元村”、“文化村”。要说文化,耕读文化是吕官屯绕不开的选项。
退休教师、村史专家胡毅在编写《吕官屯村史》时发现,早在清朝中叶吕官屯就有了发达的私塾教育。1909年,村里的几家塾学联合,办起静海最早的村办学校。
在吕官屯的办学史上,李发泉是不得不提起的人。李发泉曾驰骋抗日战场,1933年前后,他带领部队在吕官屯村休整期间,花大力气办学,号召村里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战乱年代,村民往往吃不饱饭,稍大点的孩子跟着家长下地干活,有些人不想送孩子上学。李发泉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做法,让士兵带枪挨家挨户上门,要求家长送孩子入学。
短短两年下来,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后来,李发泉的部队离开后,送孩子入学的传统就延续了下来。
据胡毅考证,灾荒时节,一些村民带着孩子外出乞讨,但只要到了上学的时间,村民就会主动把孩子送回学校,自己继续乞讨。
上世纪50年代,吕官屯是当时静海第一批设置完小的村庄。1958年,集中办学时,吕官屯一度接纳了周边十几个村的学生,学校教室不够用,村民争着腾出自家民房改成教室。
1968年到1994年,吕官屯有28年的村办中学教育历史,其中还有2年高中班经历,1977年恢复高考,吕官屯的参考考生以73%的升学率榜居全县之首。28年中,从吕官屯中学走出的学子1500余人,80%续读高中,20%上了大学。
据初步统计,吕官屯走出15位博士、30余位硕士、600余位本科大学生。从村里走出去的王处辉是南开大学的博导,王处印家走出三位博士,王处生家一博一硕,如今村里走出去的“状元”还在继续。从村里走出去的高学历人才曾多次为村里的大学生做过就业指导,有几位医学博士每年为村里人提供饮食、保健方面的帮助。
在胡毅看来,吕官屯的耕读文化并不复杂,在上百年的传承中各家已经形成了家族传统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本能,村民王处山家就是个例子。
王处山的家掩藏在短巷子里,是一座普通的砖瓦房,过道里摆着旧农具,地上堆着几袋饲料,偌大的院子种植了一排青菜。屋里的摆设仿佛回到了80后的童年,家里没有当下流行的电子产品,从居住环境上看,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家。
王处山的妻子尚文红正准备接孙女放学,尚文红的孙女在村里上小学,孙子在城区就读静海一中学习名列前茅,两个孩子都是尚文红带大的。
说起教育,尚文红说,她和老伴的文化水平有限,不会给孩子讲大道理,只是在孩子们三四岁的时候,教过他们读汉语拼音。但尚文红经常和孩子们讲村里娃娃考学的事儿,谁家老大今年读博了,谁家老二今年保送大学了,和孩子们说得多了,他们自然把“状元”当成了追赶的目标。
渡口:送出去“成才”再返“渡”乡村
把孙子、孙女送出去读书,是尚文红最大的愿望。这个愿望,在村里延续了上百年,实现了上百年。
胡毅梳理了全村十几个家族的家谱,走访了数十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从家谱记载和老人的口述中倒推吕官屯300年历史。从吕官屯走出去,在各行业中有名望者多达100余人。
吕官屯人之所以能走出去成人成才,除了耕读文化传承以外,它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
胡毅介绍说,吕官屯夹在在古官道和大运河之间,水陆交通发达,官员、商贾、访客为村里带来的新的气息和社会进步元素,外出求学、经商、参军者甚多。几百年来,吕官屯是静海乃至天津“河沿”一带的名村。
从村口穿过的大运河
在尚文红给孩子们罗列的赶超目标的“字典”里,朱秀樽算一个。朱秀樽觉得,自己的成绩远不如从村里的走出去的博士、硕士那么耀眼。在村民李广健眼里,朱秀樽的农耕笔绘让旧村变新颜,她义务传授孩子们笔绘技能,让村里的传统文化之风活跃了起来。
在朱秀樽的带领下,书法爱好者李广健利用闲暇时间教村里的孩子练习书法基础。每年寒暑假,村里的书法练习班是最忙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书法不仅能学习技能还能磨炼孩子的心性,更重要的是不出村就能学习。
书法家指导村里的孩子练习书法基础
书法在吕官屯可谓老少皆爱,别的村村民以打麻将、斗地主为娱乐工具,吕官屯村很多村民以写几幅毛笔字消磨时间。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刘智莉虽然不是吕官屯人,但她却选择吕官屯为创作基地,每周都来村里创作交流。了解刘智莉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她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长为职业书法家,有刻苦的训练,更有对文化的追求和梦想。
吕官屯村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一批书法爱好者,在吕官屯村进行书法交流时,刘智莉发现村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追求,村民们对文化的接受程度和钻研的精神让她印象深刻。刘智莉的加入让吕官屯的书画之风“一键激活”,短短半年陆续有超过200名书画爱好者走进吕官屯采风。
吕官屯村书法交流
村里、村外的书法爱好者将技能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承给村里的孩子,从村里走出去的其他行业的佼佼者也没闲着。
村里姑娘王娟是一位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她一手创办了天津市瑞达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静海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村里有所求,她必有所帮。她的企业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为村里引来项目考察团。抗疫期间,王娟第一时间捐助了防疫物资,为村民调来了一万多斤蔬菜。
村民王志坚是村里走出去的广告策划人,村里的文创设计需求他总是随叫随到,不讲报酬;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张建树在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发展上,为村两委建言献策;2021年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化工大学录取的朱家顺利用假期向村里的青年学生宣传红色故事、敬老孝亲典型实例,帮助村干部做“美好家庭”评选活动,还担任疫情防控中的志愿者……
胡毅告诉记者,从就业到发展产业,从书画创作到培育学生,吕官屯走出去的“能人”深度参与,可以说他们把吕官屯“盘活”了。
关口:紧守精神文明“关”,耕读文化的新风尚、新担当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陈官屯镇党委书记李胜利认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吕官屯村下了真功夫。吕官屯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用好村里的文化能人,在活跃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探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方法、路径,把传统的书法艺术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讲相结合。2017年至今村里的“‘故乡情’书画展暨书画现场笔会”已经举办了五期。
吕官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杰告诉记者,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村两委组织专人,围绕“人民至上”“三农讲话”“法治政府”“廉政文化”“国家安全”等十几个专题,选编摘抄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村两委发布在“吕官屯艺术”微信群,村民踊跃“认领”,不到一周就收集齐了所有参与活动的150余幅作品,书写者从6岁娃娃到89岁老人,共有51人参与。
村两委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日常理论宣讲、为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交流互动相结合,创新培育主题学习和价值引领的常态化、品牌化、推广化,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其中,这一做法引来众多参与者。陈官屯镇陆续有近10个村的上百位村民参与其中,创作书画作品超过200幅。
吕官屯村艺术陈列馆、农家书屋、“耕读之家”等文化阵地,在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建设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家风”这个词,尚文红最初是从公婆口中听说的,公婆没有给尚文红讲大道理,只是告诫全家做人要本分,做事守规矩,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
胡毅在整理村史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家族的家谱中都有守德重教的表述。一些家谱中对有德、有才之人做了特别的记述,把他们当成家族荣耀激励后世。
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各家各户的“家风”,“家风”集聚又形成了纯朴文明的“乡风”。从村民编写“村规民约三字经”能得到印证,“遵法纪、立正身、一家人、分长幼、敬父母、增福禄、琐碎事 不计较、顾大局、邻里宁”。这些简单的道理指导着乡亲们一言一行,在乡村振兴的文明实践层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风口:当下时代的风口,“软实力”如何“硬支撑”
朱杰在担任村干部以前在静海大邱庄镇做钢材生意,进货、销售、结算,每个环节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是金钱上的直观。2012年,朱杰刚刚担任村干部时对乡村建设的理解更倾向于“硬件”的提升。
曾经的吕官屯村道路泥泞
朱杰说,以前村里的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下雨出不去进不来,一到冬天村民家的自来水管常常冻裂漏水导致停水。
村两委班子多次跑区水务局、自来水公司,争取帮扶政策,进行了自来水改造;维修了主干道路;完成污水改造等工程。
曾经泥泞的主干路
朱杰说,短期看管网、路面的改造可能比不上引进一家企业给村里带来的收益快。可往长远看,这些基础设施的改造,让村子环境好了,村民的心暖了,村里的工作就好干了。
在认真学习了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以后,朱杰更深刻地认识到,乡村建设在聚焦“硬件”的同时要突出“软件”。
朱杰说,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同样重要。虽然文化建设并不像经济数据那么直观,看似是“软力量”,但它是吕官屯的魂,更是吕官屯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硬支撑”。
近五年来,吕官屯每年都会搞“金秋助学”活动,让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为即将升学的学弟、学妹颁发助学金,激励学生们奋发努力;每年评选出“美好家庭”,让孝亲礼仪、遵法守法成为一种时尚。这些方式让土里土气的乡村有了规矩、有了平安和谐。
吕官屯的助学活动
吕官屯村通过打造乡村文化建设获得了社会认可,村里热闹起来了。通过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这条路,吕官屯走对了,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环境美了,村子富了,村民受益了。
从2021年开始,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为“五保户”送餐上门,每个“五保户”每天只需花5元钱,就能享受两菜一汤的午餐和晚餐,额外的用餐支出由村委会补贴。
2022年初,吕官屯村第一批加入了全镇的“送医送药·健康敲门”义诊活动。村两委、志愿者组建了3支小分队配合镇卫生所医生为村内80岁以上行动不便、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入户义诊,并定期根据病情免费送药上门。
村民侯庆春是送药上门的受益者,以前侯庆春看病买药只能把在外工作的儿女叫回家然后开车带他去医院,如今只要给村委会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送药,省时省力更省了儿女的心。
近几年,村里积极盘活1700多亩土地资源,实行全民入社,保底分红,通过厂房租赁、育种基地项目、沿河耕植240多亩桃园等举措,不断壮大村集体收益。目前,村里正在努力恢复老品牌冬菜的制作工艺,在冬菜制作和深加工上走出特色。
2013年以来,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天津市“千村美院”创建村等20多项荣誉。2021年,吕官屯跻身天津市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一年,吕官屯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8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2.2万元……
四口为“田”,如今的吕官屯讲述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故事。
(记者 王曾)
记者手记
初次和吕官屯结识,是在陈官屯镇的运河博物馆。平面图上,吕官屯是一个被大运河、新老104国道共同守护的村子。大运河、104国道在东南沿海划出美丽的曲线,为何它们在天津境内的一次相见,会“邀约”吕官屯的见证。
带着这个疑问,走进吕官屯村。村里没有机器轰鸣的制造厂,没有网红民宿,也没有刻意打造的人文景观。眼前的是整洁的街道、依河而建高低错落的砖瓦房、富有年代感的胡同,乡村的土里土气带着一股清新风,自然原生是它最大的特色。
农家小院的院墙上是吕官屯人在运河边生活的场景,小院还原了“耕读传家”场景主题展示。
“耕读传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文化的存在与坚守是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灵魂。
在吕官屯,耕读传家没有浮夸的大道理,一幅毛笔字,一段“村规民约”三字经,简短质朴的文字承载着以耕养读的吕官屯一代又一代传家的理想追求。
在传统教育中,“人往高处走”是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生存理念,折射出人们对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向往和期盼,这间接导致了乡村人才引不来,留不住,而乡土文化重建需要让人才留下来、引进来。
国家“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2021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针对鼓励和吸引乡贤回归,制定了促进乡贤回流乡土政策。陈官屯镇正在修订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将突出耕读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完善吸引人才回流机制,通过人才点亮乡村振兴乡村。
让人才“逆流”,吕官屯村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以读馈耕正在进行时。村里姑娘王娟是一位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平时参与村里捐资助学、敬老活动,疫情期间更是捐资捐物。村民王志坚是村里走出的广告策划人,村里的文创设计需求他总是随叫随到,不讲报酬……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乡村文化的自信要建立在乡村文化的自醒自觉上。吕官屯人从整理《吕官屯村史》开始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
《吕官屯村史》追溯600年历史,从农耕种植、商贸经济、漕运交通、教育卫生、军民戍屯、群众艺术、节庆民俗、方言乡音、走进新时代等不同领域、不同历史阶段,记录了吕官屯村庄的兴衰起伏。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梦想与追求。
正是基于文化自觉,吕官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艺术陈列馆、农家书屋、“耕读之家”等文化阵地,在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建设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耕读文化变成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硬支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