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滨海新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2年10月06日13:07 | 来源:津滨网
小字号

原标题:滨海非凡十年 | 滨海新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金秋时节,津滨大地尽享丰收喜悦。种植基地果香四溢,冬枣、葡萄挂满枝头;田间地头满眼金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陆续成熟,处处是收获的景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滨海新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十年间,在希望的田野上,滨海新区阔步前行,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徐徐铺展。

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这些天,广袤田野稻菽翻滚,新区农民喜迎丰收。在中塘镇,稻田蟹养殖区里水稻连田成片,沉甸甸的稻穗颗粒饱满,三五成群的稻田蟹“横行霸道”;在太平镇,颗颗鲜枣如玛瑙般挂满枝头,枣农们采摘着红红的冬枣,累并快乐着;在杨家泊镇,4000亩红高粱进入成熟期,收割机在高粱地里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又是一年好“丰”景。近年来,滨海新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米袋子”更足更满、“菜篮子”更丰更盛、“果盘子”更鲜更甜。新区粮食产量稳步提升,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2万吨。建成蔬菜保供基地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建成梦得、神驰等四大奶牛养殖基地,培育家庭农场16个,创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

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的背后,离不开农机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近年来,新区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收获机械,积极引导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等主体深入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广智能化农机技术应用,不断优化新区农业机械作业能力。

与此同时,新区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2013年,中塘镇刘塘庄村成立天津栖凤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所有村民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协议,330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时制宜种植农作物,收入稳步提升,土地分红也逐年增加,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从事二、三产业,一份劳动力两份收入,大大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搭建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培育、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和创建乡村振兴“滨城模式”,滨海新区倡议发起成立天津乡村振兴产业(人才)联盟。联盟首批吸引62家会员单位,覆盖农业、文旅、科技、金融等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代表性单位。

特色产业强劲发展

上个月,第十四届滨海茶淀葡萄文化旅游节首次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葡萄节氛围和丰收的喜悦。近年来,茶淀街道以特色葡萄产业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休闲农业,打造优质旅游品牌。茶淀街道还创新打造乡村振兴服务推广中心,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小葡萄串起“大”产业,这仅是新区特色农业强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滨海新区着力做好“特”字文章,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动新区农产品“走出去”,不断扩大新区农业品牌影响力。“新区围绕区域优势主导品种和产业制定品牌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和产权保护,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新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汉沽街道为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汉沽街道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化高端种植业。依托大马牌草莓、大田牌无公害蔬菜,充分利用合作社组织,在大马杓沽村等村庄建设专业设施农业种植园区,大力推广育苗、种植、生产、采摘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链延伸体系,现已成为本市规模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

除特色种植业外,水产养殖产业集群在新区现代农业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中,“杨家泊牌”对虾被很多市民所熟知。作为国内闻名的南美白对虾繁育与养殖基地、中国北方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近年来,杨家泊镇以建设“中国特色水产镇”为目标,持续优化水产养殖产业结构,向绿色化节约化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转型。目前,“杨家泊牌”对虾获国家著名地理证明商标认证,“天海源”“霞飞”“兴泽”等一批水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在繁育对虾的同时,杨家泊镇积极研发推广半滑舌鳎、大菱鲆、牙鲆鱼、多宝鱼、松江鲈鱼等水产品养殖,已逐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水产品繁育和种苗生产基地。

当然,在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力的可不仅是杨家泊镇。“围绕推进‘一村一品’模式,寨上街道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禀赋和水产养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汪子虾、鲽鲆鱼主导产业,强化水产良种繁育,扩大养殖规模。强化组织培育,壮大现代农渔业生产经营主体,打造‘津农精品’,积极推动创建渔业特色主导产业市场品牌效应。”寨上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古林街道则发展生态养殖,发展壮大立达、海升、海通、玉清等一批海珍品苗种繁育和生态养殖科技型龙头企业,并成功打造海通湖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如今,滨海新区按照产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奶业、生猪、设施种植业、种业等产业集群。同时,新区发挥产业集群作用,围绕强链补链和产业配套,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园集聚性,增加农业附加值。鼓励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园建设,以改革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10年来,新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走在小王庄镇小苏庄村的乡间小路上,水泥铺就的平阔路面、太阳能的路灯、玉栏雕刻的小桥、绿影错落的金槐、节水生态绿色的沟渠,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美景展现在眼前。“村里的变化不小,现在路好走了,水清净了,路灯亮了,出来转转,心情也好了。”村民张大娘满脸笑意地说道。这两年,小苏庄村对道路、旧桥、河道等方面进行整治,还在修好的道路两边错落有致地栽种海棠、桃树、松树等绿植,美化村庄的环境。

在距离小苏庄村几公里外,小王庄镇徐庄子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徐庄子村,道路干净整齐、广场欢声笑语。谁能想到,过去这曾是一个荒草丛生的村落。

一幅美丽乡村图景,来自长年累月的整治提升。近年来,新区扎实开展全域清洁化、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让美丽乡村更宜居。

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的同时,新区持续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修复,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在北大港湿地,近年来以湿地保护为重点,以自然修复为核心,恢复原生植物群落,复壮芦苇3000亩、恢复植被1680亩。植物种类由2017年的50科159种,增加到目前的65科260种,形成了20个物种为主的优势种类植物群落,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向好,湿地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气质”。近年来,新区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树立新风,保护好优秀农耕、渔业生产文化遗产,厚植乡风文明沃土,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在今年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第一届枣花节上,大港剪纸、太平农民画、陆氏传统手工制陶等新区非遗项目集中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而活动举办地——崔庄古冬枣园,早在2014年就被农业部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悠久的冬枣栽培历史奠定崔庄作为中国冬枣栽培发源地的特殊地位,也为冬枣文化的深度提炼与演绎提供基础。如今,崔庄建成了古戏楼、博物馆,规划采摘、观光路线,办冬枣采摘节,枣树成为崔庄村的支柱产业,枣农的腰包也更鼓了。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未来,滨海新区将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程,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积极发展高效设施种植业、高端畜牧业、现代渔业和种源农业,培育智慧农业、认养农业、订单农业,构建“一业一品一园”发展格局,走好具有新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 张广艳 报道 戈荣喜 摄影)

(责编:孙一凡、崔新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精彩图集
  • 冰雪运动“破冰”进校园
  • 不负春日好时光 樱桃花开俏争春
  • “小兔拔拔”叫响地里的“金疙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