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大牛”也曾是“放羊娃”

——中国民航大学周晓猛教授对话青年学生

2022年11月17日14:39 |
小字号

“一个人看到有个小孩在放羊,就问放羊娃,你放羊做什么?放羊娃说卖钱盖房。那人又问,盖房干吗?放羊娃说,娶媳妇生娃……”

在中国民航大学11月初的一场师生座谈会上,说完一个故事,在学生的一阵嬉笑中,周晓猛教授微笑着说,“我也曾经是一个放羊娃,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能看到的、能感知到的就是有限的信息、有限的知识,圈子很有限,但是内心却总有一种‘破圈’的冲动。”

46岁的周晓猛教授,是博士生导师,是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负责人,还是中国民航大学蓝天学者特聘教授……然而,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科研领域的“大牛”,三十多年前却是一个“学渣”,是一名英语只能考个位数分数的初中生。

“第一次英语考试只有7、8分,不知道英语是什么,上了初中,才第一次接触英文字母ABC。”那个时候的周晓猛教授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英语,只知道这些单独的字母长得和汉语拼音差不多,但是合在一起那就是“天书”。他第一堂英语听力课是进入大学后,却是一堂课下来,什么都没听懂。

周晓猛教授的英语学习几乎是“推倒重建”的过程。进入大学他才发现,很多英语发音从开始起步就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许多乡村教师用普通话授课都很难做到,发音标准的英语老师更是稀缺资源。摆在周晓猛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彻底放弃;二是从零开始,从别的学生早已掌握的内容开始。周晓猛选择了更加艰难的后者。他每天坚持学,坚持每天学。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四级、六级考试,通过托福、GRE考试;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也实现了出国看看外面世界的梦想。

“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本科、硕士、博士,我从来都没有成为过成绩突出的‘学霸’,更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周晓猛说。谁也没能想到,曾经英语只能考个位数的周晓猛也能克服曾经的外语恐惧症,进而出国深造。更没人能想到,大学第一堂英语课听得一头雾水、满脸茫然的他,已然成长为一名站在世界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

通过努力、靠着自己韧劲,周晓猛走出了乡村,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了比县城更大的城市,第一次看到大海,在若干第一次的新鲜感中,进入了大学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到了大学毕业时,面临“就业”还是“考研”的选择题,周晓猛觉得进入城市工作的梦想已实现了,就选择在一家本科生就是最高学历的制药厂担任技术工人。工作一年,上班就是进行一些简单的设备操作,下班就和同事们打打扑克,日子简单、安逸。

在工厂当工人后,周晓猛逐渐发现自己又陷入了“放羊娃”的怪圈中,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学习挑战的环境,让他心中滋生出一种时光虚度的负疚感。于是他决定考研,想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想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有了这一次思想上的破圈,周晓猛认定了未来的道路——喜欢学习、愿意学习,那就去学;喜欢科研、愿意做科研,那就奔着这条路走下去。有了这样的觉悟和心态,他就立志考研,硕士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指引下,有了走出国门到外面去看一看的想法。

经过努力,在2002年夏季,他拿到了美国知名大学的offer。事不凑巧,2001年美国遭遇“911事件”后,签证通过率极低甚至一度暂停。没拿到签证的周晓猛提交了延期入学的申请并获得了同意。2003年国内“非典”,让他的出国梦再度受挫。“确定了目标,就要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不言败、不气馁、不放弃,梦想终究有一天就会变成现实。”周晓猛如是说也如是做。在博士毕业后,他申请到了国外的博士后岗位,两年半的海外经历圆了他的出国梦。

走出去、回得来。周晓猛将求学的坚韧用在了科研中。对于科研,有些人缺少持之以恒的坚持,稍微遇到挫折就放弃了努力;有些人好高骛远,总期待着自己一步登天。科研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点点滴滴的积累,是不懈摸索和不断试错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在周晓猛看来,科研是扎扎实实地做一些事情,科研工作是一场长跑,这个过程离不开坚持。

在他看来,科研工作每个人都能干,但更多时候我们缺少一份执着,缺少持之以恒的努力。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是我们不行,我们每个人都行!但是我们要做到努力的程度不弱于人,只有在努力程度不比别人低的情况下,才有同台竞技的可能。”

如今中国仍然面临着许多“卡脖子”难题,许多领域我们还不能与国外“掰手腕”。“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这是他对相关要求的理解。

攻坚“卡脖子”难题,高校是人才聚集地,有实力、有能力、有优势,责无旁贷。周晓猛深刻地意识到了一点,他身先士卒,怀揣着“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孜孜不倦地投身科研工作之中。他耐心地鼓励学生们“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敢想敢为,就是要有那股‘破圈’的勇气,善作善成,是要从你兴趣爱好的初心,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研究的方式。”

从破环境圈到破知识圈,再到破舒适圈,近五十年的人生路上,周晓猛最信奉的就是敢想敢干,坚持是他从平凡走向不凡的桥梁,更是他去破一个又一个圈子的法宝。他现在正努力地将这个法宝传给他的学生。有些学生在选导师的时候,问他自己基础差怎么办,“基础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对科研有兴趣,有没有去拼搏奋斗的心理准备。”他认为读书、学知识、做科研,兴趣是第一动力,也是支撑自己坚持去破圈、突破自己的内生力。

人生也如同一场长跑,有些人的起跑线就是我们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远方。起点越低,去往终点的代价也就越大。然而,真正的登山者从不在乎自己的起点有多低——越低的起点也就越需要过程之中的坚持,越低的起点越能激起他们的斗志。“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周晓猛自认为是一匹驽马,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前进的脚步。如今他还依旧在路上。他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对教育、对科技、对人才都提出了强烈的期待,我们科技工作者有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周晓猛不在乎头衔和荣誉,他甚至时常觉得自己还需要再努力、再加油、再去突破自己、取得更多成果才能配的上那些荣誉。

也许,在他的心中从不认为自己是“大牛”,他心里一直住着一个“放羊娃”,一个想破圈儿的放羊娃。(陈红叶 王硕)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

(责编:唐心怡、崔新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精彩图集
  • 冰雪运动“破冰”进校园
  • 不负春日好时光 樱桃花开俏争春
  • “小兔拔拔”叫响地里的“金疙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