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记”的“大情怀”——记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东白庄村支部书记郑海涛
“小书记,快看看有没有我的快递?”“张大爷,您有俩!今天冷,您多穿点!”11月下旬的一个清早,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东白庄村弥漫着一层寒雾,体感温度接近零度,郑海涛头上却冒着热气。他一边从车上卸快递包裹,一边向围上来的村民嘘寒问暖。
被村民亲切称呼为“小书记”的郑海涛年纪确实很小,今年刚刚26岁,是东白庄村的“一肩挑”。2019年7月,大学毕业的郑海涛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2021年3月,在新一届村干部换届选举中他以两个100%的得票率当选东白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负乡亲们的期盼。”从老书记手里接过“接力棒”,郑海涛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
自从来到东白庄村,郑海涛一天也没闲着。每天早上6点多,郑海涛就开车去往10公里之外的快递站点,把乡亲们的快递代取回来。于是,郑海涛的私家车变成了“快递车”,常年风雨无阻地代取快递也成了郑海涛的“晨练”。
“晨练”结束后,郑海涛一天的工作才正式开始。“小书记,孩子不在家,能不能帮我寄个快递?”“小书记,燃气打不开了,快来我家看看!”“小书记,村口有一段道路不平整……”只要一听到“小书记”三个字,郑海涛就知道村民们需要他的帮助,责任感也在一声声“小书记”中日渐加强。
帮村民们解决一个个问题后,郑海涛每天都会在村里绕一圈,“我心里好有个数”。村民杨玉海一家是低收入家庭,也是郑海涛的重点关注对象,“前几天小书记来看看我家里窗户严不严,问我们老两口冷不冷,今天又拿了这么多米面油过来。”一见到郑海涛,杨玉海就握着手不撒开,“孩子在外地,家里大事小情多亏了小书记!”
郑海涛一边摸着暖气温度,一边询问杨玉海家里冷不冷。实习生王子希摄
看着送来的生活物资,杨玉海特意穿戴整洁,站在门前要求与郑海涛和志愿者合影。实习生王子希摄
走出杨玉海的家,不远处的篮球场时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以前这里是一个废旧的坑塘,一到夏天全是苍蝇蚊子,臭气熏天,谁都躲着走。是小书记带领村‘两委’大干两个月,把臭坑塘变成了篮球场,孩子们都喜欢这儿!”坐在篮球场空地的村民陈焕山望着孙子拍打着篮球,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在村民眼里,郑海涛好像会“变戏法”,总能将村里的东西变废为宝。啃下废坑塘这块“硬骨头”后,郑海涛又将环境治理目标转到村南亲水平台的打造上,他充分发挥村南小河的优势,铺设木栈道,安装扶手栏,又在岸边种植多种花卉绿植,为村民休闲遛弯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在采访间,郑海涛总是笑着说,自己没有做什么,全都是一些小事。“小书记,你这么说我可不同意!”村民陈作功打断郑海涛的话,指着从兜里掏出的一张带着塑封的核酸筛查二维码说,“村里大部分都是我们这种岁数大的,不会用智能手机,小书记给全村430位村民把核酸筛查二维码打印出来,还做了塑封,不怕水也不怕折,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办了大事!”
“大家信任我,我也把大家当家人。”郑海涛说,希望“家人”过得幸福,不光要生活便利,还要手里有钱。
此前,郑海涛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村民的土地大多承包给亲友个人,由于碍于面子,承包费远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郑海涛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商议,最终决定通过平台招投标形式将土地重新进行流转,使村民的土地承包费翻番。“我们家有10亩多的土地, 流转之后能收入1万多元,我的身手也腾出来了,可以在别处打份工,这样我就是双收入!”一提到土地流转,村民于长青就掩饰不住兴奋。
今年夏天,东白庄村的“巨型稻”长到2米多高,稻秆粗如筷子,叶片宽如苇叶。为配合“巨型稻”开展乡村旅游,东白庄村稻田周围的多条土路正在拓宽、实现硬化,两台挖掘机在河道清淤。“我们计划修建一条木栈道,从公路直通巨型稻田,方便游客来打卡。”郑海涛说。
一年365天,郑海涛的电话从早上6点一直到晚上10点响个不停。细看他的工作内容,既有规划村庄整体发展的大手笔,也有关系村民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在天津,还有千千万万个“郑海涛”,他们扎根基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大情怀”解决老百姓们的“急难愁盼”。用郑海涛的话来说,他们“没想那么多,就是想给群众多干点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