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武清方案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乡村振兴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理出农村人力、物力、存在问题和所需项目,摸准乡村振兴的基层实际。天津市武清区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泾川县心手相牵,扣紧东西部协作“同心锁”续写浓浓“山海情”,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武清区会同甘肃省结对县,科学选取静宁县继红村、席湾村、吴庙村,泾川县龙王村、牛家咀村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工作试点,科学制定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规划,让相关工作变得更加精细、更易操作。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725.88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076万元,实施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基础配套等乡村振兴项目,助力5个示范村产业更加明晰、村容更加整洁、设施日趋完善、服务效能更加提升。
村庄规划怎么划?
“还是实地看看才能更有体会,来到天津武清,我才知道,传统的农业村落也可以焕发生机,更可以给乡亲们带来家门口的‘一桶金’!”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的一位村干部说。
乡村蓝图要振兴,规划设计先制定。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初期阶段,静宁县、泾川县5个示范村在乡村振兴建设上尚处于空白阶段,面临着基础条件差、村级规划不完善、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等问题。
武清区邀请甘肃省平凉市乡村振兴局、静宁县和泾川县五镇五村党政干部、专技人才到武清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北屯镇李大人庄村开展实地考察,“沉浸式”体会武清区乡村治理成果,交流乡村振兴成功经验。
秉着“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的原则,双方召开座谈研讨会,就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乡村振兴示范规划等内容进行交流。座谈中,甘肃考察团详细了解了乡村振兴示范村资金投资来源和运营模式,武清区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制定了详实的乡村振兴规划。
产业振兴怎么兴?
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如何科学破解这一难题?答案是瞄准特色产业!
位于北纬35°的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属黄土高原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是世界公认的苹果“黄金生产带”,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静宁苹果优秀的果品品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静宁县吴庙村依托该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探索推行“园区带景区、景村联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建成集苹果主题广场、苹果主题公园、美食一条街为一体的吴庙乡村旅游样板村。
2021年以来,武清为帮助各示范村打造特色产业链,以坚持全域旅游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思路,狠抓特色产业培育。
在静宁县,继红村以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为核心,延伸建成红色文化广场、红色记忆长廊等红色文化节点,配套建成李堡驿站、高堡驿站、谷湾驿站、红色教育研学基地,进一步营造红色旅游氛围;席湾村按照“果转型、牛扩量、菜提质”的产业发展思路,对果园全面落实拉枝、修剪、覆膜等标准化管理措施,大力推广“良舍、良种、良医、良饲、良法”五良饲养法,引进企业新建标准化养牛小区,既增加了当地群众生产收入,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在泾川县,龙王村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精心实施龙王村现代农业设施蔬菜示范园建设项目,新建日光温室、钢架拱棚及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引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乡村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牛家咀村紧盯平凉红牛产业链建设,以原有的平凉红牛养殖小区为依托,探索推行“政府搭台、企业经营、村户受益”新模式,由政府牵头建设饲养厂和饲草加工厂,由企业负责运行,实行订单化收购,使村级获得固定分红收益,在带动发展当地养殖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美丽乡村美在哪儿?
初冬时节,走进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龙王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闲话桑麻的三五村民、氤氲着烟火气的庭院、“净、绿、亮、美”的静谧村落,这正是武清区与甘肃省平凉市结对县示范村试点东西部协作、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乡村宜居环境好,基础设施少不了。根据“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武清区持续把基础设施配套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持续改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突出改造提升与建管并举相结合,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导组织当地群众开展清理、拆除、配套、整治、增绿等工作,建设老年人活动室、电子阅览室,配套棋牌桌椅、健身器材、康养娱乐等设施,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和乡村建设档次,打造形成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美丽乡村。
乡风文明润民心,治理体系要创新。武清结合天津市出台的提升结对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十项举措,加大对示范村“两委”的教育培训,落实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一学二查三改四评五比”闭环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四抓两整治”任务落实,建立定期研究、立题破题等系列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形成包村领导包抓、党支部书记主抓、“两委”成员具体抓党支部建设工作格局,打造可示范、可引领、可带动的津甘共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典型。
来源:武清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