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過年的畫》:非遺傳承與我們同在

武少民 靳博
2022年03月19日09:56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2022年3月18日,天津,大雪紛飛。玉樹瓊花,天地一片潔白。鵝毛大雪中盼著過年、張貼年畫的場景,又再次浮現眼前。

勾描、刻版、印刷、彩繪、裝裱……一道道精心細致的工序之后,一張活靈活現的楊柳青年畫——《連年有余》,就熱熱鬧鬧地呈現在人們眼前,為歲歲年年的更迭,平添了一份節日的喜慶。這是《過年的畫》中的開頭一幕。

農歷虎年,正月十二,五集人文紀錄片《過年的畫》在央視紀錄頻道開播,鉤沉起人們對濃濃年味的集體回憶。這部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西青區委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講述了天津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前世今生,講述了非遺傳承的個中艱辛與百折不撓。

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楊柳青古鎮、一條名河——京杭大運河、一個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天津、一群精神家園的守望人——非遺項目傳承人和愛好者……在這部紀錄片中草蛇灰線,交相輝映。

“守望的是一個民族的驕傲”“非遺保護,需要我們關注”“楊柳青年畫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一定要傳承好”……一石激起千層浪,圍繞楊柳青年畫及非遺項目傳承的熱議隨之而來。

楊柳青年畫,曾經是過年的畫,但隨著時代變遷、人事代謝,過年的畫漸漸淡出過年的“序列”。如今,又憑借無數人的傳承、吶喊、呼吁、努力,憑借國家層面振興傳統節日的大幕開啟,楊柳青年畫再次迎來新機遇,期待不久的將來,楊柳青年畫不再僅僅是過年的畫。

楊柳青木版年畫發源於明代,在4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復雜的工序流程,體現出其獨特的刻、繪結合的工藝特色。“物質和非物質的關系是紀錄片拍攝中最難處理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物’,制作、形成它們的技術和歷史才是真正非遺,制作年畫的非遺技藝,就是通過年畫那張紙來承載的。《過年的畫》力求做到透物見人、隨人賦事,力避就畫論畫、以畫論史。”《過年的畫》顧問陳雍表示。

成長於楊柳青古鎮的中國民間美術史學家王樹村老先生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楊柳青年畫的發掘保護,即使走向人生的終點,老先生最惦記的還是“那一張紙”——因為,這是民族的靈魂,別的繪畫沒有辦法跟它比。

第一集片尾飛過楊柳青古鎮的那隻風箏,如“魂兮歸來”的圖騰,也如楊柳青年畫幾百年不絕如縷的傳承。老先生的孫子王進接過爺爺的接力棒,搜集整理了六千多幅楊柳青年畫,多次無償送展,“隻為讓大家看到真正的楊柳青年畫,為子孫后代留一縷精神血脈。”

非遺傳承人、楊柳青畫社雕版師傅劉杰。(靳博 攝)

楊柳青畫社的雕版師傅劉杰,至今用的還是30多年前踏進這一行時,兩位師傅為他親手做的兩把月牙刻刀,“躲進小樓成一統”,用時光雕刻年畫,一張張厚重的年畫木板背后,是無數的不眠之夜,是對藝術的精研沉潛。在傳統技藝的精進發掘之路上,劉杰師傅負重前行,傾注了畢生心血,“拿起這把刀,我就感覺師傅還在我身邊。”

霍慶有(前排坐者)和執行導演張玲(后排左一)。(張玲 供圖)

七十多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霍慶有是霍氏古一張楊柳青木版年畫傳承人,“祖上做了近百年的年畫,到我這輩兒不能斷了。”為了賡續這份祖上的絕活,從打鐵做刻刀、選購顏料宣紙的環節開始,將楊柳青年畫的“產業鏈”重新串聯起來。

說起手藝傳承,霍老先生沒有說豪言壯語,只是淡淡地說,“不能讓后世子孫說我們偷工減料,楊柳青年畫的每一道工序、從紙張選擇到棗木釘打造,都必須按照傳統技藝,不折不扣做好。”為了做到這一點,霍老先生甚至學會了打鐵,只是為了原汁原味完成楊柳青年畫的一道工序。如今的霍老先生,成了集勾、刻、印、繪、裱“五項全能”於一身的“全能”年畫藝人。

圖為《過年的畫》拍攝現場。(張玲 供圖)

該片總撰稿、執行導演張玲坦言,兩年多的攝制過程,自己和團隊成員曾經數次淚洒拍攝現場,“色彩明亮的年畫背后,是百折不回的傳承之路。”張玲表示,“既然是‘非遺’我們就要正視它們和當代生活存在‘時差’的現狀,所以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搶救、保護、傳承非遺的行列裡,所以每集都會有與年畫有關的年輕人的故事。時代在變、生活在變,非遺如何守正創新,繼續傳承,是留給這個時代的命題。”

《過年的畫》刻畫了三十多個飽含情感、充滿張力的人物故事,其中既有國際知名的人類學家,也有藝術院校師生、民間學者、非遺傳承人,還有年畫老店后人、新一代年畫工作者。《過年的畫》用嚴謹的歷史考據、真實的創作細節和溫暖的藝術情感、深情的守望傳承,呈現出社會變遷、生活方式巨變的大歷史時空下,楊柳青木版年畫的社會價值、美學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當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傳承、發展的思考。

“《過年的畫》把歷史背景變遷、人物命運沉浮、社會結構演化等幾條敘事線索‘擰’成了‘麻花結構’,站在人類學的視角,確定了這部作品的整體思路——就是那份濃濃的鄉愁,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和鮮活的生命故事,是一代代守望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該片總導演祖光表示。

3月以來,江蘇衛視頻道、江蘇教育頻道、湖南金鷹紀實衛視、河北衛視、上海紀實人文頻道等電視台,紛紛轉播紀錄片《過年的畫》。從這部紀錄片的熱播可以看出,無論是楊柳青年畫,還是其他非遺項目傳承,始終在路上,這一脈文明從未斷絕。

圖為楊柳青傳統年畫“月月有魚”。(武少民 攝)

“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繁華勝景,“瀕於藝絕人亡”的艱難時刻﹔式微的窘境,創新的重光……承載一個民族文化記憶的楊柳青年畫,飽經滄桑,卻始終華彩閃耀。新時代的恢弘長卷中,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楊柳青年畫,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在無數手工藝人的傳承、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呵護下,正在走向希望的遠方。

圖為保存至今的楊柳青傳統年畫。(武少民 攝)

楊柳青年畫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非遺項目的前世今生,看到非遺保護的艱難,也看到傳承創新的使命。有人如是評價,“我們沒有忘記和丟失這些民族瑰寶,我們的存在就是它們的存在。”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人,會加入非遺保護傳承的隊伍,用時光証明,我們與楊柳青年畫同在,非遺傳承與我們同在。

(責編:崔新耀、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精彩圖集
  • 冰雪運動“破冰”進校園
  • 不負春日好時光 櫻桃花開俏爭春
  • “小兔拔拔”叫響地裡的“金疙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