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一扇“矛”與“盾”的調解之門

2022年05月19日09:08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扇“矛”與“盾”的調解之門(圖)

  上世紀60年代,“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成為基層社會治理樣板。

  斗轉星移,幾十年過去,社會利益多元化,群眾訴求多樣化,社會矛盾復雜化,小問題處理不好,失民意,也能化身尖銳的“矛”,威脅社會的長治久安﹔大難題化解得當,贏民心,反倒鑄就堅實的“盾”,維護安全發展。如何跟上新時代的步伐,豐富、發展、創新“楓橋經驗”?

  天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2020年5月20日創建三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以下簡稱“矛調中心”)──市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全面加強黨的領導作為破解難題的關鍵,發揮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優勢,運用平安天津建設和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信訪聯席會議、“大調解”機制,建立黨委領導、政法委主抓、信訪辦和司法局主責的工作體系。以實現“事心雙解”為目標,出台《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閉環工作流程》等配套文件,整治“隻接不辦”“隻轉不辦”,讓群眾“隻進一扇門、解難化心結”,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

  霹靂手段 拔“釘子案”啃“骨頭案”

  市矛調中心成立之初,即按照市委、市政府“向著大問題,向著‘一把手’,向下向基層”的部署要求,從全市三級矛調中心接訪事項中,梳理出1227件重點矛盾糾紛事項,集中開展攻堅化解行動,切實解決群眾集中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和歷史遺留的“釘子案”“骨頭案”,推動案結事了、“事心雙解”。

  張玉珍和王紅這對老姐妹借此東風,解了愁難。

  2022年4月20日,谷雨。

  上班時間剛到,濱海新區矛調中心門口已經排起了隊。如同春逢谷雨晴的好天氣,排隊的群眾神情輕鬆平和,有說有笑。來這兒的不都是頂著一腦門子官司嗎?

  “大伙兒今天是來簽調解協議書的。”68歲的王紅告訴記者。

  時鐘倒撥回一年前的春天,王紅和75歲的老同事張玉珍感受到的卻是陣陣倒春寒。她們起訴濱海某公司未支付安置費的訴訟請求,依據有關司法解釋,法院未予立案。

  “當時失望極了。”張玉珍對記者說,自從發現企業改制后公司應支付的安置費一直沒到位,她和退休的老同事們自2016年起一直通過多個渠道反映問題,尋求解決辦法,無果。去年3月,她和王紅決定起訴該公司,結果卻是不予立案。同樣失望的,還有多位起訴公司不成的老同事。

  張玉珍、王紅和同事們茫然無助之際,濱海新區矛調中心主動伸出援手。不到半年時間,張玉珍等人就與公司簽署了調解協議書,預計到今年7月5日,400多名當事人及其家屬將全部完成與公司調解協議書簽署工作。

  “這批干部負責任、有擔當。”張玉珍給濱海新區矛調中心的干部點贊。

  負責任,當事人看到的是濱海新區矛調中心以“1(矛調中心)+2(當事雙方)+X(屬事單位、律師、人民調解員等)”方式多次召開的交流協調會,區信訪辦、調解服務中心人員條分縷析地講解、引導﹔沒看到的是,會議以外他們的大量走訪調查,將該公司的固定資產狀況摸得一清二楚,連公司遠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房地產投資情況都了然於胸,確認其有能力支付這筆安置費,最終協調雙方就安置費數額、給付方式、時間限定達成一致意見。

  有擔當,當事人想不到的事,濱海新區矛調中心、調解服務中心替他們處置周全。“僅僅簽署調解協議書,對於公司沒有法律約束力。我們想到了依據《人民調解法》到法院申請立案,請求對調解協議書進行司法確認。這樣如果公司未按約定給付安置費,可以通過對其資產進行法拍等形式,支付安置費。”濱海新區調解服務中心主任王濱告訴記者,“先簽調解協議書,然后我們與雙方一起到法院申請立案,陳述案情,最后法院出具民事裁定書,對調解協議書進行司法確認。每份調解協議書都要經過這個程序才能得到法律保護。相同的程序,我們要做400多遍,把方便留給百姓,把麻煩留給自己。”

  “這是一個人的立案申請材料。”參與此項工作的人民調解員孟慶華,拿著十幾張紙給記者看,其中包含立案申請人身份信息、調解協議書等內容,“都是我們負責打印、復印的。”

  “以法律的形式保護當事人對某公司的債權,這是我們堅持法治思維,以法律方式解決問題的體現。”濱海新區信訪辦副主任、矛調中心副主任李全鑫說。

  “我們十幾歲就進了企業,干了一輩子,到老了,安置費都拿不到,就是覺得不公平。”張玉珍、王紅等幾位阿姨說到動情處,紅了眼圈,“大伙兒覺得不合理,要出這口氣。現在心裡頭舒坦了。”

  谷雨斷霜。今年,張玉珍和老同事們感受到了春之明媚。

  “他們的怨氣沒了。事情的解決增強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孟慶華說,當事人高興了,自己也高興。

  菩薩心腸 解死扣兒化冰坨

  多少年越系越亂、越系越死的扣兒,為何三級矛調中心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解開了幾百個?

  一切源於創新。

  創新機制。構建“一站式”平台,讓矛調中心服務真正走進老百姓心中。過去老百姓遇到問題,找了東家找西家,跑了南城跑北城,見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見不到。建立三級矛調中心,不但要讓群眾“有說話”的地方,更要讓群眾反映的問題有人管,還要一管到底。在天津,突出“戰區制、主官上”,黨委總管、主官主責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格局基本形成,各級黨政“一把手”進中心上手解決問題。工作中,條塊結合,屬事屬地聯動﹔調解優先,多元化解聯合﹔類案指導,政策資源聯通。讓進門時一肚子怨氣的群眾,出門時心平氣和。

  “好多常年上訪的人說,矛調中心讓他們有了說話的地方。”河東區信訪辦副主任李函露告訴記者,“上訪者常說‘我們現在知道到哪兒說事兒了’。矛調中心變‘來訪’為‘約訪’,確定時間,屬事屬地部門和當事方共同協商,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重點案件還有包案的局級領導到場。”雖然不少人的問題尚在調解處理中,但是上訪者到了矛調中心不吵不鬧,詢問工作人員問題處理進度,與其他上訪人拉拉家常,下雪了,一起清雪。疫情防控期間,上訪者還會幫助工作人員維持排隊秩序,協助測溫。

  創新積案化解路徑。轉換角色定位,突出公正化解。創新發展矛盾糾紛“四方”調處機制,引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調解員等第三方力量,變矛盾“雙方”為主持人、信訪投訴方、事件相關方、觀察方“四方”,凸顯調處化解的公開、公平、公正。釋放政策善意,突出靈活化解。以個案個性化解決為指引,遵循法理本意、政策本源“對症下藥”,拓展化解空間。提升情感溫度,突出和諧化解。優化矛盾糾紛處置方式,變“被動處置”為“主動調處”,用真情實意溫暖群眾。

  合理合法解決“張玉珍們”的陳年積案,事結案了是天津各級矛調中心的第一步,融化他們因多年上訪郁結於心的冰疙瘩,做到“事心雙解”是最終目標。

  “來我家吃穩居的喜面啊!”82歲的趙建華搬入新居后,向河東區矛調中心老吳工作室負責人吳文興發出邀請。誰能想到她曾經是讓信訪干部頭疼的“名人”。自1997年3月房屋拆遷以來,由於對拆遷政策不滿,20多年來,趙奶奶及其老伴兒、子女多人到各級部門上訪700余次,訴求也是越提越高,甚至到了無解的地步。

  河東區矛調中心成立后,開展“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和對重點人群的“融冰行動”。趙奶奶的事,是“百日攻堅”要啃的“硬骨頭”,趙奶奶的心,哪怕是石頭做的,“融冰行動”也要焐熱乎。

  由於機構改革,負責拆遷的政府部門20多年來變動大、負責人變動大,曾經的調解意向都未落實,趙奶奶對政府工作人員不信任。融冰,就從建立信任開始。主要調解涉及住建委信訪案件的老吳,帶領老吳工作室的工作人員每次都熱情周到地接待來訪的趙奶奶,每周約訪,經常家訪,老人病了,老吳到醫院看望,春節,老人准能收到老吳的拜年電話。逾百次敞開心扉的交流,老人和家屬的氣順了,願意坐下來好好聊聊。在充分考慮了趙奶奶家庭居住困難,通過橫向參考現行拆遷政策,縱向比較當時的安置標准,本著既尊重歷史又考慮現實的原則,制定了化解方案,最終達成協議。趙奶奶的小女兒李蘭對河東區領導說:“你們對我們已經上訪了20多年的案情重新梳理,還原客觀事實,暖了我們的心。你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明明降低了我的訴求,我卻心服口服,不好意思堅持原訴求。”

  問題解決后,李蘭成了矛調中心志願服務的積極分子。

  “群眾有理,工作有失,問題有解。這是我們做好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的‘三有推定’。”河東區信訪辦主任、區矛調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治光說,該區矛調中心處理問題時,以 “三有推定”為出發點,堅持每周必調度、每案必包保、每日必約訪、每案必督查、每日必通報的“五每五必”工作法,化解了大量積案難案。為確保案件處理質量,河東區要求各部門派精兵強將到區矛調中心工作,區委組織部安排干部在提拔任用前,必須到區矛調中心鍛煉,優秀年輕后備干部也要到這裡錘煉。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區裡將一些重點難點工作放到矛調中心這個平台上解決,全區信訪工作在全市從后進生躍為優等生。

  大醫精治 防在“早”化在“小”

  大醫治未病之病。清歷史積案、解上門難題,治的是已病之病,甚至沉疴重疾,如何將關口前移,將矛盾化解在源頭,治將病之病,甚至未病之病,創建新時代“楓橋經驗”?

  抓基層、打基礎,源頭防范、及時預警把風險化解在市域。以基層化解為首要,加強源頭預防、前端化解、關口把控,堅持分級處理、一體聯動,用好“吹哨報到”機制,實現市級統籌、區級統管、街鎮統辦、社區統收、網格統報工作閉環,確保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鎮──天津創建三級矛調中心之時,就已經確立這樣的方式方法。

  今年1月21日,濱海新區塘沽街新城家園13號樓強電井突發火災,造成全樓居民無電使用。該區矛調中心第一時間召集相關單位,研究處置措施,及時組織搶修,恢復全樓供電。

  區級矛調中心如何在未接到來訪信息的情況下,牽頭處置緊急事件?“網格員上報啊。”濱海新區矛調中心副主任李全鑫告訴記者。

  我市三級矛調中心創建之初,全市數萬名專兼職網格員就開展矛盾糾紛滾動排查、就地化解,及時處置,把問題化解在域內。

  濱海新區更進一步,在新河街道所轄社區試點設置矛調中心,打造“三級平台調處”。社區作為一級平台,負責矛盾糾紛的發現和預警,化解一般的矛盾糾紛,社區難以解決的問題,上報到街道二級平台,依然難以解決的,上報到區級矛調中心這個第三級平台。

  新河街南益社區就是創新嘗試的受益者。小區業主對於停車場使用、收費等問題多次撥打投訴電話。濱海新區調解服務中心主任王濱帶領團隊,深入社區調研,加入到每一棟樓的微信群中,了解業主想法,向大家詳細解釋法律規定,指導社區矛調中心工作,制定調解方案。最終持不同意見的各方業主,接受了矛調中心的調解方案。

  “三級平台調處”機制仿佛醫院分級診療,小病在社區醫院治,重病大病轉到三甲醫院,資源有效整合,效率明顯提升。

  一級平台又像哨兵,發現隱患,及時預警。“我們在南益社區走訪調查,梳理出了有關物業的十幾個問題,交給社區居委會,督促物業公司及時整改,避免小毛病拖成大問題。”王濱說。

  一級平台又是治未病之病的大醫。“王主任耐心地向居民講解法律知識,我們在一旁聽,也學到了很多,后來再講給其他居民聽,好多事大家就明白該怎麼辦了。”南益社區黨委書記張鳳梅,在社區裡一座張貼著《民法典》宣傳展板的“普法涼亭”內,告訴記者。

  這樣的法治宣傳陣地,在新河街的大部分社區都能看到,幫助居民樹立法治觀念,讓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南瑞社區78歲的居民劉大爺,因樓上鄰居施工導致他的房屋漏水,雙方溝通達不成一致。劉大爺看了社區法治宣傳陣地的法律知識介紹,有了底氣,在人民調解員的幫助下,找到樓上鄰居,講理講法,雙方最終就如何賠償達成一致意見。

  2021年度,新河街及社區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800多件,接待群眾2300余人,涉及金額2300萬元。

  “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村,矛盾不上交。”濱海新區在區內有條件的街鎮推廣“三級平台調處”機制,重心下移,加強指導,助推矛盾化解。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我市三級矛調中心成立以來,群眾到信訪接待場所集體訪下降了,把各類風險隱患化解在市域的能力水平明顯提升了。國家統計局2020年度調查,群眾對天津平安建設滿意度名列全國前茅。2021年11月市統計局調查,全市居民群眾對天津社會治安狀況滿意度達99.1%。2021年至今,全市各級矛調中心共接訪群眾73552批次,辦結71202批次,辦結率96.81%。三級矛調中心的創建為建設高水平的平安天津,筑牢首都政治“護城河”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 耿堃)

  (注:文中張玉珍、王紅、趙建華、李蘭均為化名)

(責編:李丹、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精彩圖集
  • 冰雪運動“破冰”進校園
  • 不負春日好時光 櫻桃花開俏爭春
  • “小兔拔拔”叫響地裡的“金疙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