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記“東麗工匠”韓華:十年磨一“匠” 今朝試霜刃

2022年05月21日17:39 | 來源:人民網-天津頻道
小字號

中冶建工天津公司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醫院項目總工程師韓華今年35歲,和11年前剛入職時一樣,他對工作保持著相當的熱情和專注。從項目現場到辦公室,他像一顆乒乓球,有力地在實踐和理論間兩極回旋,打出自己的節奏。聊起工作,他總是說:“征程也是來程,想得再多,不如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成長是從弄懂“一根梁”開始的

2011年7月,剛從“象牙塔”出來的韓華,第一次接觸工程實體,第一次把對專業的熱愛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面對陌生的施工現場,哪怕是在大學裡有了一些理論積累,仍有很多困惑。

那年秋,在一次公司組織的新員工交流會上,前輩們讓大家談談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一個男生一本正經的問道:‘我一直在琢磨一件事兒’,啥叫‘一根梁’?”他認真的樣子令在場的韓華印象深刻。

“啥叫‘一根梁’呢?”這個問題既具體又抽象,好答又不好答。就像問“什麼是人”一樣。人往往想通過概念量化的方式來接受和消化新事物。

那時的韓華同大家一樣總是有很多問題和疑惑需要被解答。“例如,大學裡我們都學習了‘剪力牆’,但是關於剪力牆底部加強區與非加強區的具體做法有什麼不同,約束邊緣構件和構造邊緣構件有什麼區別,實體剪力牆與聯肢剪力牆如何區分……諸如此類問題在課本或規范裡雖然能找到答案,但是具體掌握還是工作后接觸到實物才做到的,因此想要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質需要實踐與理論的反復磨合。”

在東麗區軍糧城示范小城鎮一期還遷住宅項目,韓華開始了“手不離筆、筆不離本”的生活,漸漸退去了學生時代的青澀,獲得了職業生涯最初的成長。

年輕才要以“技”服人

當技術員的日子,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要在現場同一線工人打交道。施工現場人員素質參測不齊且大部分工人文化水平不高,如何讓工人信服自己,把項目部的管理要求傳達落實下去是韓華在那一階段面臨的難題。

最初參與現場管理的時候,因為年輕,缺乏工作經驗,對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沒有足夠的底氣,膽子也比較小,有些管理想法心裡明白,但總是表達不清,工人師傅不服管是常有的事兒。例如,精裝房戶內免漆門總是補不好,負責的師傅總有各種搪塞理由﹔衛生間總是清理不干淨,領隊總用“不好管、沒法管”來打發……

“眼看著交工時間越來越近,既定任務還沒完成,我有了一個想法,我想和他們一起干。我是一個新人,要是我都能干好的話,他們還干不好,那就說不過去了。”在得到項目部同意后,韓華開始帶人和工人師傅一起干,分組作業,干完互檢成品效果,終於在有限的工期內保証了質量,也獲得了工人師傅的信服。

其實,一些工人師傅通過經年累月反復實踐熟練掌握的技能是很難短時間輕易掌握的,但韓華的心裡就是有一股勁兒、一種敢想敢干的勇氣。

興趣使他成為“原理控”

韓華對探求技術背后的原理有極大的興趣。為了搞清原理,他常常在枯燥的學習鑽研中不知疲憊。“建筑結構的形式有很多種,有很多我們暫時還沒接觸到。不管什麼類型的結構,如果能我們從宏觀上把握結構的整體受力形態,並掌握關鍵構件的受力特征,那麼在施工技術管理過程中我們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於為何始終對原理情有獨鐘,韓華有自己的理解。“挖掘原理,是為了找到解決它的最好的辦法。就像治病,首先就要找到它的病因,然后針對病因,用藥,施治,才能除病根。”

“現如今再回想‘什麼是一根梁’,其實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因為你可以從功能、結構工程屬性、施工工藝、材料、受力狀態、截面形式、甚至是其所在的結構部位等多個不同的角度去回答,而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樣的。因此‘梁’很復雜。”

憑借著強烈的興趣和熱愛,韓華在成為一級建造師的第三年,順利成為了一名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作為我國結構設計專業的最高執業資格証書,這門考試當年的考試通過率不足5%。2020年,韓華受中國建筑標准設計研究院邀請,參編了國標設計圖集20G122《鋼板剪力牆結構設計》。這些年,他先后獲得十幾項專利技術,2021年獲得“東麗工匠”稱號,2019年獲得中冶建工集團“青年崗位能手”,兩度獲得天津公司“先進個人”。在擔任項目總工程師期間,先后帶領項目團隊獲得國家級QC成果1項、省部級QC成果3項、省部級BIM技術應用成果1項、省部級項目管理成果1項。

十年磨一“匠”,今朝試霜刃。日積月累的沉澱和打磨,是成長成才的必經之路。“隨著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我會越來越佩服那些真正有能力且愛鑽研的人,越發覺得擺在我眼前需要學習的知識真得太多太多……”韓華說。 

(責編:張靜淇、崔新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精彩圖集
  • 冰雪運動“破冰”進校園
  • 不負春日好時光 櫻桃花開俏爭春
  • “小兔拔拔”叫響地裡的“金疙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