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字技術更好造福社會(圖說·身邊的智慧生活③)
共享出行、遠程辦公給人們帶來便捷體驗﹔雲展覽、線上演唱會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無人工廠”、智慧農場讓生產更高效……近年來,從工業園區到田間地頭,從公共服務到日常生活,數字技術與各行各業加速融合,數字經濟新業態持續涌現,構筑起生動的智慧生活新圖景。
進入數字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數字化觸角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人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農業等新模式應運而生、快速發展,驅動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全方位的變革。比如,在線課堂、互聯網醫院、智慧圖書館、智能小區等新場景,不僅能給群眾帶來便利,也更好滿足了大家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再如,在廣袤農村,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數據成了新農資,網絡直播拓展了銷售渠道,讓更多特色農產品賣出好價。賦能千行百業、助力城市鄉村,“數字+”正展現出強大的影響力、創造力。
數字經濟方興未艾,在服務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蓄水池。近年來,人社部已發布4批56個新職業,前段時間又對擬發布的18個新職業信息進行公示。“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互聯網營銷師”“在線學習服務師”等一批數字經濟催生的新職業,拓展著職業版圖。以共享經濟為例,數據顯示,2020年共享經濟服務提供者達8400萬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新就業形態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靈活、更多元的就業選擇,在帶動擴大就業、促進高質量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契機,統籌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著力培育更多數字經濟新業態,就一定能讓數字技術更好造福社會,讓更多群眾共享數字紅利。
推動數字經濟新業態持續便民利民,離不開規范有序的制度環境。新業態蘊藏無限潛力,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如何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如何平衡數據開發與隱私保護?……這些都對完善制度、規范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段時間以來,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法等法律接連出台,《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先后印發,著力夯實數字經濟的法治基石,引導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順應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趨勢,完善數字經濟規則制度、提升數字治理能力,才能更好為數字經濟新業態保駕護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9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