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田氏船模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田霞——
風檣帆影 內藏乾坤
走進天津市級非遺項目田氏船模制作技藝傳承人田霞的家中,一艘艘船模風帆高懸,仿佛正在揚帆遠航……“這是古代游船,船長1.35米、高1.3米,花梨木做的﹔這是古代官船,船長1.5米、高1.6米,鬆木做的……”田霞如數家珍。
家中陽台,兩平方米斗室,電鋸、案板、刨子、銼刀等工具擺放整齊,這就是田霞的工作間。精心繪制圖紙,用電鋸給木材開料,然后刨料、雕刻、組裝、油漆、打磨……數十道繁瑣枯燥又辛苦異常的工序,田霞卻甘之如飴,心無旁騖地沉浸在創作的世界裡。
長在海河邊的田霞,從小就喜歡水面上各種各樣的船。十來歲就跟著父親田恩祥學習田氏榫卯工藝和鏤空雕刻船模制作技藝。肯吃苦、善鑽研的田霞,經過不斷地學習、嘗試,慢慢掌握了從前期設計到后期制作的每一道工序。
“田氏船模自1867年傳承至今,已經有100多年歷史。我的祖上以漕船為業,冬季船舶休業時就嘗試把真船縮小,制作仿真船模給孩子們當玩具,這是田氏船模的最初形態。”田霞說,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田氏船模越做越逼真,亭台樓閣等都能體現,門窗、船帆也能靈動呈現。
傳承源於心底的熱愛。田霞經常去博物館、圖書館搜集與古船相關的圖片和書籍,還根據一些古船圖片制作船模。20多年來,她用各種木材制作的游船、客船、貨船、漁船等達80多艘。“一艘半米長、不做開關門窗的潞河官船,也要花費1個多月的時間。”田霞說,船模要依照真船的形狀、結構,嚴格按比例縮小制作,過程相當繁復,制作程序、方法和材料要與真船無異,該有的零件一樣都不能少。
時光飛逝,一個個船模承載的舟船記憶卻延續至今。在天津市北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一個按照1︰6比例縮微的海河漁船模型放在展廳之中。“這個海河漁船模型是我和父親一起做的。現在已經見不到這樣的海河漁船了,我和父親憑著記憶,按照比例復原了它。”田霞說。
“田霞拒絕了一些商家量產的提議,在她看來,手工制作技藝才是古代船模的精髓,才是真正要傳承保護的非遺技術。”北辰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曹廣鳳說。
談起船模的未來,50歲的田霞說:“趁著還算年輕,我想把古船做成可以復原的實體模型,留給未來的人,讓他們知道河面上曾留下過它們美麗的身影。”
田霞還經常去高校和中小學講課,傳授非遺知識,講解漕運文化,教學生們動手制作船模……“孩子們都很喜歡,他們是非遺文化傳承的未來。我會盡我所能,毫無保留地把非遺技藝傳承下去。”田霞說。
《人民日報》( 2022年07月13日 第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