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講述丨呂官屯:新時代如何寫好這四個“口”

2022年07月16日07:33 | 來源:北方網
小字號

原標題:講述丨呂官屯:新時代如何寫好這四個“口”

兩“口”是呂,四“口”為田。呂官屯的故事,從“口”開始。

“呂”字書寫不難,寫好不易。百年來,以耕讀傳家的呂官屯人打造出“狀元村”的名號,讓“呂”字成為傳世家譜中光耀門楣的印記。

村還是那個村,田還是那畝田。十年來,在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呂官屯的耕讀文化展現出新風尚、新擔當,它的“軟實力”變成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硬支撐”。

呂官屯村的耕讀之家

呂官屯村的耕讀之家

一個平平常常的早晨,暖陽夾雜著習習微風,正輕輕愛撫著樹梢。時令已是小暑,太陽毫不吝嗇地揮洒著熱浪,大運河的水氣為小村庄送來些許涼意。

平坦的水泥路向大運河蜿蜒伸展,高低錯落的磚瓦房遮擋住了訪客的視線卻增加了層次感﹔耕讀牆畫講述著鄉村一年四季的故事﹔晾晒場上麥香劃過﹔樹蔭下幾位老者爭論著對弈棋局﹔孩子們一筆一畫臨摹著書法……

村民的農用三輪車上,一邊馱著干活兒的農具一邊載著上學的孩子,狹小的胡同裡留下一串朗朗的背誦聲﹔拖拉機的轟鳴和校舍的讀書聲交匯在大運河潺潺流水中﹔百畝桃園裡,相機不間斷的定格,綿密香甜的桃汁讓游客獲得了舌尖上的滿足……

村在景中,人在畫中。這或許就是美麗鄉村該有的樣子。

貫口:百年的“耕讀文化”

小暑這天,朱秀樽回到了家鄉呂官屯。呂官屯位於靜海區陳官屯鎮,是名副其實的“河沿”村庄。

作為一名書畫愛好者,朱秀樽常常到田野鄉間尋找創作靈感,大運河是她常來的地方。

河邊樹蔭下,幾位老者聚精會神地下棋博弈,觀棋者閑談著磚瓦牆上的農耕筆繪,這些筆繪正是出自朱秀樽之手。

2021年,朱秀樽為村裡的藝術陳列館創作了幾幅大型筆繪牆畫,春耕、秋收、挑燈學習的娃娃……與其說是一幅作品,不如說是朱秀樽兒時耕讀的樣子。那時候村子很大,大到能裝下她的整個童年。

朱秀樽筆繪牆畫

朱秀樽筆繪牆畫

呂官屯是“狀元村”、“文化村”。要說文化,耕讀文化是呂官屯繞不開的選項。

退休教師、村史專家胡毅在編寫《呂官屯村史》時發現,早在清朝中葉呂官屯就有了發達的私塾教育。1909年,村裡的幾家塾學聯合,辦起靜海最早的村辦學校。

在呂官屯的辦學史上,李發泉是不得不提起的人。李發泉曾馳騁抗日戰場,1933年前后,他帶領部隊在呂官屯村休整期間,花大力氣辦學,號召村裡的適齡兒童全部入學。

戰亂年代,村民往往吃不飽飯,稍大點的孩子跟著家長下地干活,有些人不想送孩子上學。李發泉採取了簡單粗暴的做法,讓士兵帶槍挨家挨戶上門,要求家長送孩子入學。

短短兩年下來,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后來,李發泉的部隊離開后,送孩子入學的傳統就延續了下來。

據胡毅考証,災荒時節,一些村民帶著孩子外出乞討,但隻要到了上學的時間,村民就會主動把孩子送回學校,自己繼續乞討。

上世紀50年代,呂官屯是當時靜海第一批設置完小的村庄。1958年,集中辦學時,呂官屯一度接納了周邊十幾個村的學生,學校教室不夠用,村民爭著騰出自家民房改成教室。

1968年到1994年,呂官屯有28年的村辦中學教育歷史,其中還有2年高中班經歷,1977年恢復高考,呂官屯的參考考生以73%的升學率榜居全縣之首。28年中,從呂官屯中學走出的學子1500余人,80%續讀高中,20%上了大學。

據初步統計,呂官屯走出15位博士、30余位碩士、600余位本科大學生。從村裡走出去的王處輝是南開大學的博導,王處印家走出三位博士,王處生家一博一碩,如今村裡走出去的“狀元”還在繼續。從村裡走出去的高學歷人才曾多次為村裡的大學生做過就業指導,有幾位醫學博士每年為村裡人提供飲食、保健方面的幫助。

在胡毅看來,呂官屯的耕讀文化並不復雜,在上百年的傳承中各家已經形成了家族傳統或者說是一種生活本能,村民王處山家就是個例子。

王處山的家掩藏在短巷子裡,是一座普通的磚瓦房,過道裡擺著舊農具,地上堆著幾袋飼料,偌大的院子種植了一排青菜。屋裡的擺設仿佛回到了80后的童年,家裡沒有當下流行的電子產品,從居住環境上看,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家。

王處山的妻子尚文紅正准備接孫女放學,尚文紅的孫女在村裡上小學,孫子在城區就讀靜海一中學習名列前茅,兩個孩子都是尚文紅帶大的。

說起教育,尚文紅說,她和老伴的文化水平有限,不會給孩子講大道理,只是在孩子們三四歲的時候,教過他們讀漢語拼音。但尚文紅經常和孩子們講村裡娃娃考學的事兒,誰家老大今年讀博了,誰家老二今年保送大學了,和孩子們說得多了,他們自然把“狀元”當成了追趕的目標。

渡口:送出去“成才”再返“渡”鄉村

把孫子、孫女送出去讀書,是尚文紅最大的願望。這個願望,在村裡延續了上百年,實現了上百年。

胡毅梳理了全村十幾個家族的家譜,走訪了數十位80歲以上的老人,從家譜記載和老人的口述中倒推呂官屯300年歷史。從呂官屯走出去,在各行業中有名望者多達100余人。

呂官屯人之所以能走出去成人成才,除了耕讀文化傳承以外,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關鍵。

胡毅介紹說,呂官屯夾在在古官道和大運河之間,水陸交通發達,官員、商賈、訪客為村裡帶來的新的氣息和社會進步元素,外出求學、經商、參軍者甚多。幾百年來,呂官屯是靜海乃至天津“河沿”一帶的名村。

從村口穿過的大運河

從村口穿過的大運河

在尚文紅給孩子們羅列的趕超目標的“字典”裡,朱秀樽算一個。朱秀樽覺得,自己的成績遠不如從村裡的走出去的博士、碩士那麼耀眼。在村民李廣健眼裡,朱秀樽的農耕筆繪讓舊村變新顏,她義務傳授孩子們筆繪技能,讓村裡的傳統文化之風活躍了起來。

在朱秀樽的帶領下,書法愛好者李廣健利用閑暇時間教村裡的孩子練習書法基礎。每年寒暑假,村裡的書法練習班是最忙的。一位家長告訴記者,書法不僅能學習技能還能磨煉孩子的心性,更重要的是不出村就能學習。

書法家指導村裡的孩子練習書法基礎

書法家指導村裡的孩子練習書法基礎

書法在呂官屯可謂老少皆愛,別的村村民以打麻將、斗地主為娛樂工具,呂官屯村很多村民以寫幾幅毛筆字消磨時間。

天津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劉智莉雖然不是呂官屯人,但她卻選擇呂官屯為創作基地,每周都來村裡創作交流。了解劉智莉的成長經歷不難發現,她從一名普通的農民成長為職業書法家,有刻苦的訓練,更有對文化的追求和夢想。

呂官屯村有濃厚的文化氛圍,有一批書法愛好者,在呂官屯村進行書法交流時,劉智莉發現村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追求,村民們對文化的接受程度和鑽研的精神讓她印象深刻。劉智莉的加入讓呂官屯的書畫之風“一鍵激活”,短短半年陸續有超過200名書畫愛好者走進呂官屯採風。

呂官屯村書法交流

呂官屯村書法交流

村裡、村外的書法愛好者將技能和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承給村裡的孩子,從村裡走出去的其他行業的佼佼者也沒閑著。

村裡姑娘王娟是一位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她一手創辦了天津市瑞達豐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成為靜海光伏產業的領軍企業。村裡有所求,她必有所幫。她的企業解決了部分村民就業,為村裡引來項目考察團。抗疫期間,王娟第一時間捐助了防疫物資,為村民調來了一萬多斤蔬菜。

村民王志堅是村裡走出去的廣告策劃人,村裡的文創設計需求他總是隨叫隨到,不講報酬﹔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張建樹在鄉村振興和農村產業發展上,為村兩委建言獻策﹔2021年以優異成績被北京化工大學錄取的朱家順利用假期向村裡的青年學生宣傳紅色故事、敬老孝親典型實例,幫助村干部做“美好家庭”評選活動,還擔任疫情防控中的志願者……

胡毅告訴記者,從就業到發展產業,從書畫創作到培育學生,呂官屯走出去的“能人”深度參與,可以說他們把呂官屯“盤活”了。

關口:緊守精神文明“關”,耕讀文化的新風尚、新擔當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科學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陳官屯鎮黨委書記李勝利認為,在精神文明建設上,呂官屯村下了真功夫。呂官屯建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整合各類文化資源,用好村裡的文化能人,在活躍文化生活的同時,不斷探索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方法、路徑,把傳統的書法藝術與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宣講相結合。2017年至今村裡的“‘故鄉情’書畫展暨書畫現場筆會”已經舉辦了五期。

呂官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朱杰告訴記者,為了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村兩委組織專人,圍繞“人民至上”“三農講話”“法治政府”“廉政文化”“國家安全”等十幾個專題,選編摘抄黨的創新理論。通過村兩委發布在“呂官屯藝術”微信群,村民踴躍“認領”,不到一周就收集齊了所有參與活動的150余幅作品,書寫者從6歲娃娃到89歲老人,共有51人參與。

村兩委把中國傳統文化與日常理論宣講、為民服務、文化生活、情景體驗、交流互動相結合,創新培育主題學習和價值引領的常態化、品牌化、推廣化,引導更多村民參與其中,這一做法引來眾多參與者。陳官屯鎮陸續有近10個村的上百位村民參與其中,創作書畫作品超過200幅。

呂官屯村藝術陳列館、農家書屋、“耕讀之家”等文化陣地,在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時代新風的精神家園建設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

“家風”這個詞,尚文紅最初是從公婆口中聽說的,公婆沒有給尚文紅講大道理,只是告誡全家做人要本分,做事守規矩,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

胡毅在整理村史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家族的家譜中都有守德重教的表述。一些家譜中對有德、有才之人做了特別的記述,把他們當成家族榮耀激勵后世。

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著各家各戶的“家風”,“家風”集聚又形成了純朴文明的“鄉風”。從村民編寫“村規民約三字經”能得到印証,“遵法紀、立正身、一家人、分長幼、敬父母、增福祿、瑣碎事 不計較、顧大局、鄰裡寧”。這些簡單的道理指導著鄉親們一言一行,在鄉村振興的文明實踐層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風口:當下時代的風口,“軟實力”如何“硬支撐”

朱杰在擔任村干部以前在靜海大邱庄鎮做鋼材生意,進貨、銷售、結算,每個環節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甚至是金錢上的直觀。2012年,朱杰剛剛擔任村干部時對鄉村建設的理解更傾向於“硬件”的提升。

曾經的呂官屯村道路泥濘

曾經的呂官屯村道路泥濘

朱杰說,以前村裡的連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下雨出不去進不來,一到冬天村民家的自來水管常常凍裂漏水導致停水。

村兩委班子多次跑區水務局、自來水公司,爭取幫扶政策,進行了自來水改造﹔維修了主干道路﹔完成污水改造等工程。

曾經泥濘的主干路

曾經泥濘的主干路

朱杰說,短期看管網、路面的改造可能比不上引進一家企業給村裡帶來的收益快。可往長遠看,這些基礎設施的改造,讓村子環境好了,村民的心暖了,村裡的工作就好干了。

在認真學習了中辦、國辦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以后,朱杰更深刻地認識到,鄉村建設在聚焦“硬件”的同時要突出“軟件”。

朱杰說,傳承保護傳統村落民居和優秀鄉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鄉村風貌,防止機械照搬城鎮建設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同樣重要。雖然文化建設並不像經濟數據那麼直觀,看似是“軟力量”,但它是呂官屯的魂,更是呂官屯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硬支撐”。

近五年來,呂官屯每年都會搞“金秋助學”活動,讓村裡走出去的大學生為即將升學的學弟、學妹頒發助學金,激勵學生們奮發努力﹔每年評選出“美好家庭”,讓孝親禮儀、遵法守法成為一種時尚。這些方式讓土裡土氣的鄉村有了規矩、有了平安和諧。

呂官屯的助學活動

呂官屯的助學活動

呂官屯村通過打造鄉村文化建設獲得了社會認可,村裡熱鬧起來了。通過文化助推鄉村振興這條路,呂官屯走對了,找到了發展的方向。

環境美了,村子富了,村民受益了。

從2021年開始,村裡的日間照料中心為“五保戶”送餐上門,每個“五保戶”每天隻需花5元錢,就能享受兩菜一湯的午餐和晚餐,額外的用餐支出由村委會補貼。

2022年初,呂官屯村第一批加入了全鎮的“送醫送藥·健康敲門”義診活動。村兩委、志願者組建了3支小分隊配合鎮衛生所醫生為村內80歲以上行動不便、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入戶義診,並定期根據病情免費送藥上門。

村民侯慶春是送藥上門的受益者,以前侯慶春看病買藥隻能把在外工作的兒女叫回家然后開車帶他去醫院,如今隻要給村委會打個電話就有人上門送藥,省時省力更省了兒女的心。

近幾年,村裡積極盤活1700多畝土地資源,實行全民入社,保底分紅,通過廠房租賃、育種基地項目、沿河耕植240多畝桃園等舉措,不斷壯大村集體收益。目前,村裡正在努力恢復老品牌冬菜的制作工藝,在冬菜制作和深加工上走出特色。

2013年以來,靜海區陳官屯鎮呂官屯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天津市“千村美院”創建村等20多項榮譽。2021年,呂官屯躋身天津市10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這一年,呂官屯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80萬元,人均收入超過2.2萬元……

四口為“田”,如今的呂官屯講述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故事。

(記者 王曾)

記者手記

初次和呂官屯結識,是在陳官屯鎮的運河博物館。平面圖上,呂官屯是一個被大運河、新老104國道共同守護的村子。大運河、104國道在東南沿海劃出美麗的曲線,為何它們在天津境內的一次相見,會“邀約”呂官屯的見証。

帶著這個疑問,走進呂官屯村。村裡沒有機器轟鳴的制造廠,沒有網紅民宿,也沒有刻意打造的人文景觀。眼前的是整潔的街道、依河而建高低錯落的磚瓦房、富有年代感的胡同,鄉村的土裡土氣帶著一股清新風,自然原生是它最大的特色。

農家小院的院牆上是呂官屯人在運河邊生活的場景,小院還原了“耕讀傳家”場景主題展示。

“耕讀傳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耕讀文化的存在與堅守是鄉村振興的內涵和靈魂。

在呂官屯,耕讀傳家沒有浮夸的大道理,一幅毛筆字,一段“村規民約”三字經,簡短質朴的文字承載著以耕養讀的呂官屯一代又一代傳家的理想追求。

在傳統教育中,“人往高處走”是人們對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生存理念,折射出人們對於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向往和期盼,這間接導致了鄉村人才引不來,留不住,而鄉土文化重建需要讓人才留下來、引進來。

國家“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2021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針對鼓勵和吸引鄉賢回歸,制定了促進鄉賢回流鄉土政策。陳官屯鎮正在修訂鄉村振興戰略行動方案,將突出耕讀文化的歷史傳承與創新,完善吸引人才回流機制,通過人才點亮鄉村振興鄉村。

讓人才“逆流”,呂官屯村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以讀饋耕正在進行時。村裡姑娘王娟是一位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平時參與村裡捐資助學、敬老活動,疫情期間更是捐資捐物。村民王志堅是村裡走出的廣告策劃人,村裡的文創設計需求他總是隨叫隨到,不講報酬……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鄉村文化的自信要建立在鄉村文化的自醒自覺上。呂官屯人從整理《呂官屯村史》開始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

《呂官屯村史》追溯600年歷史,從農耕種植、商貿經濟、漕運交通、教育衛生、軍民戍屯、群眾藝術、節慶民俗、方言鄉音、走進新時代等不同領域、不同歷史階段,記錄了呂官屯村庄的興衰起伏。堅信隻有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夢想與追求。

正是基於文化自覺,呂官屯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藝術陳列館、農家書屋、“耕讀之家”等文化陣地,在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時代新風的精神家園建設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讓耕讀文化變成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硬支撐”。

(責編:孫一凡、崔新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精彩圖集
  • 冰雪運動“破冰”進校園
  • 不負春日好時光 櫻桃花開俏爭春
  • “小兔拔拔”叫響地裡的“金疙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