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生態六埠”親水記

2022年07月23日08:33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生態六埠”親水記

風送荷香,悠悠。波擎翠盞,田田。舟入藕花深處,魚戲蓮葉南北。雨中遠望,空濛水岸樹參差,翩翩白羽掠葦叢。一派江南水鄉風光,分明身在辛口六埠。

池塘、河水、雨水,水滋養著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

第六埠村人對水的感情十分復雜。

因水而建。明代隨燕王掃北的移民在此安家落戶,看中的正是大清河、子牙河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要。村子當時所處位置又稱東澱,水路相通的西澱即是今天的雄安新區一帶。

為水所困。西高東低,一有水患,東澱承擔泄洪功能,每每犧牲頗多。數百年來,第六埠村飽受內澇災害之苦。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人工挖掘獨流減河,修筑防洪大堤,村民們搬到堤內高處生活,居所基本不受水患威脅。

靠水謀生。耕地還在低處,收成要看老天臉色。上天關了一扇門,也開了一扇窗,村民們靠打魚也能維生。

種地收成不穩定,打魚難致富。第六埠人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興辦鄉鎮企業,日子越來越好。隨著企業壯大、市場環境變化,經營理念、管理方式沒有與時俱進,輝煌一時的“六埠集團”黯然退場。蔬菜種植成了新的發展方向,大棚種植、吸引城裡人包菜地享受“定制菜”、無公害蔬菜種植……第六埠人可是想了不少“轍”,可惜一直達不到預期效果。一來二去,還成了“幫扶困難村”。

2012年,一塊干涸近30年的河灘地,神奇地恢復了蓄水功能。這得益於天津對海河流域的生態補水。2017年,村集體將這片當時收成不佳的地從村民手中流轉過來,種水稻。誰也想不到,第六埠村的復興孕育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

“村‘兩委’班子一直在總結過去的經驗,琢磨新的發展道路。聽村裡老人說,我們這兒種過水稻,還不錯。村‘兩委’班子就想著把這塊地流轉到村集體手裡,種稻子試試。” 第六埠村黨委副書記倪國志告訴記者,“開始沒敢多種,就200畝,套養了螃蟹,水稻喜獲豐收,品質優良。”

出乎第六埠村人意料的是,稻花香裡說豐年的田園景致,吸引了不少旅行社自發帶團來觀光。

將含800畝土地和200畝水面的大清河濕地重新合理規劃設計,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原有的200畝試驗田擴展到800畝,引進優質稻種,擴大螃蟹套養面積,打造生態品牌。藍圖勾勒出輪廓,要解決的問題也擺在眼前:保收成,農機農具購買、排水灌溉工程修建,資金哪裡來?

“我們趕上了好政策。”倪國志說,2017年年底市裡確定第六埠村為幫扶困難村,2018年市、區兩級幫扶資金共計300萬元,用於購買全套水稻種植收割機械設備並完成庫房建設﹔同時,新修、改建、擴建農田基礎設施累計接收上級投資900萬元,極大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

稻田、荷塘、河道,碧水繞村,招徠更多游人,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批水鳥,鳥語花香讓“生態六埠”的名聲更響亮。2018年村集體收入達到490萬元。2019年,第六埠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被西青區文化和旅游局評為“西青區文明旅游示范點”。

“當示范村,就是要蹚出一條有示范意義的發展之路,這才是示范村的作用。”第六埠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郝慶水說,不能有了成績就“躺平”。

農旅結合初見成效,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打造自身特色?2019正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能不能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農旅產業?帶著這個想法,村“兩委”班子到西柏坡參觀學習。

“當年4月在西柏坡,黨員、村民代表現場表決通過了建設‘三河匯景紅色教育基地’的決議,決定5月1日開工,6月就對外開放了。”倪國志介紹,基地以“紅色文化”為主題開展紅色教育,自此紅色旅游和百畝荷塘、千畝水稻、萬畝綠色蔬菜基地有機結合,第六埠村特有的“一紅加一綠”產業結構確立。

至2021年10月底,第六埠村共計接待1800個團隊,12萬多人次。如今村裡年均旅游總收入600余萬元,將近5000人的村子,年人均增收1000元。曾經的“幫扶困難村”華麗轉身,2020年被天津市委組織部評為“五星村”,同年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西青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1年被評為“天津市鄉村振興示范村”。

“村裡正在規劃民宿建設等項目,希望能讓來客們的腳步停一停。”倪國志說村裡2021年又創建了“第六埠村南泥灣農業研學基地”,西青區教育局授牌為西青區中小學的農業研學基地,在2021年接待了1萬人次的中小學研學活動,正在爭取成為“天津市中小學勞動教育基地”,如果具備足夠的住宿接待能力,研學活動時間更充裕、內容更豐富,村民的收益也更多。

水,至柔至堅。第六埠村又一次因水煥發生機的同時,也沒忘了它的威力。

“我今天一起來就看衛星雲圖。”7月13日,倪國志點開手機,快速進入衛星雲圖頁面拿給記者看。他現在是看衛星雲圖的“達人”。“看雲圖可以對未來降水情況有更多的了解。如果哪年水大了,淹了現在的稻田,因勢利導,讓它徹底成為濕地,我們按照濕地的特點加以保護利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隨著對環保知識的學習、環保理念的變化,在防與治之外,第六埠村人有了新的與水相處之道。

記者手記

第六埠村做對了什麼

發展鄉村文旅產業是很多地方的努力方向。在自然、文化環境相似的地區,大家朝一個方向發力,那些脫穎而出的鄉村做對了什麼?第六埠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裡很美,接天蓮葉、映日荷花、堤樹如煙,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

景美,卻說不上稀缺。蠟梅香,雪花白,鄉愁千人千面。避免同質化是擺在美麗鄉村建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如何給美景加“BUFF”,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六埠村給美景安裝了一顆“心臟”──以“紅色文化”為主題開展紅色教育。到這裡“重走長征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賞美景、品綠色蔬菜、優質稻米,沉浸式體驗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第六埠村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記者 耿堃 潘立峰)

(責編:孫翼飛、崔新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精彩圖集
  • 冰雪運動“破冰”進校園
  • 不負春日好時光 櫻桃花開俏爭春
  • “小兔拔拔”叫響地裡的“金疙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