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首屆天津國際腫瘤前沿論壇舉行

2022年09月04日13:39 |
小字號

9月2日至3日,由中國抗癌協會、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天津市抗癌協會、《Cancer Biology & Medicine》雜志主辦的第一屆天津國際腫瘤前沿論壇在津舉行。國家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院士任大會名譽主席,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陸偉和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天津市抗癌協會理事長郝繼輝任大會主席。

論壇以線上與線下、主論壇與分論壇相結合的交流方式,設置院士主旨、淋巴瘤、腫瘤基礎與轉化研究、兒童腫瘤、胰腺腫瘤、肺部腫瘤科研設計與論文發表等共16個專場。

曹雪濤、樊嘉等院士先后做了精彩報告,和全國腫瘤領域專家學者一起聚焦當前腫瘤研究領域熱點難點問題,以臨床應用為導向,分享腫瘤學科前沿的診療策略及經驗,傳遞科研成果和發展動態,助力腫瘤診治研究水平快速提升。論壇搭建國際腫瘤診療學術交流平台,連線中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權威醫學專家學者,探討國內外腫瘤臨床及研究領域新進展。       

肝癌和胰腺癌都是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大多數患者就診時分期已偏晚,錯失最佳手術時機。近年來,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MDT)的應用為患者帶來了更多希望。

“肝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放化療、介入、靶向藥物、免疫治療等多種手段。目前通過多手段、多學科聯合診療,為肝癌患者制定個性化和量身定制診療方案的模式,可以降低肝癌患者的復發率,提高5年生存期和生活質量。”大會主席、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陸偉介紹,比如對於失去手術機會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原先隻有1%可以通過術前新輔助治療獲得手術機會,現在通過化療+靶向+免疫聯合治療,醫院約有20%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可以進行手術治療。即使不能手術的患者,通過聯合治療,也可以有效控制腫瘤的發展,使患者生存期延長2-3年甚至更長時間。

“目前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新藥層出不窮,我們正在努力探索挖掘這些藥物更多的適應病種。同時也在探索化療+靶向+免疫聯合治療的新策略。”陸偉和研究團隊把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與PD1或者PDL1的免疫制劑聯合使用發現,通過使用靶向藥,可以打破免疫抑制,使免疫制劑能發揮更好地療效。

“胰腺癌是目前公認的惡性度最高的腫瘤,5年生存率不足10%。胰腺癌診治困難主要在於其起病隱匿、轉移迅速。由於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就診時分期已偏晚,可行根治性手術的患者不足20%。”大會主席、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天津市抗癌協會理事長郝繼輝教授介紹,要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早發現、早診斷、早開展規范化多學科治療非常關鍵,要結合各個相關專業的臨床經驗為患者制定個體化診治方案,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學術優勢,增加手術機會、術前精准評估、減少手術並發症,以提升治療效果。比如通過新輔助治療,可以使一些潛在可切除的患者轉化成可切除患者,提高手術的根治性切除率和胰腺癌患者的遠期生存。

“胰腺癌惡性程度高、治療療效差,本質原因在於我們對其病理生理特征仍知之甚少,因此,開展基礎和轉化研究至關重要。”郝繼輝帶領團隊多年來深耕胰腺癌的基礎研究,關注乏氧微環境、免疫微環境、腫瘤與間質互作等研究方向,探索潛在可臨床轉化的治療靶點,近年來針對胰腺癌微環境特征,開發多種納米靶向藥物,在臨床前研究中取得良好抑瘤效果。

大會還介紹了天津市腫瘤醫院互聯網醫院創新實踐與探索經驗。天津市腫瘤醫院互聯網醫院於2020年8月啟動建設,2021年6月成為天津市首家通過醫保局“互聯網+”醫保標准化接口實現在線醫保結算的三甲醫院。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現已陸續開通30多個科室,累計服務近10萬人次,在線注冊人數近50萬。秉承線上線下一體化建設理念,在線上醫保支付、遠程協作、全病程管理等方面先試先行,推出在線咨詢復診、快遞送藥到家、開具診斷証明、雲膠片等多項便民惠民服務,定期開展免費線上義診活動和專家公益科普直播,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和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為腫瘤患者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診療和健康服務,讓看病就醫觸“手”可及。先后獲批天津市“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項目、全國第一屆互聯網醫院實踐優秀“百強案例”,入選第二屆中國網絡文明大會“新時代網絡文明成果”。

供稿: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

(責編:張靜淇、崔新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精彩圖集
  • 冰雪運動“破冰”進校園
  • 不負春日好時光 櫻桃花開俏爭春
  • “小兔拔拔”叫響地裡的“金疙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