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紅橋 三河五岸煥異彩

2022年09月07日15:40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紅橋 三河五岸煥異彩(圖)

光榮道科技產業園。 插畫/孟憲東

  十年,奮進中的紅橋時不我待,每天綻放精彩。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紅橋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堅決打贏棚戶區改造、創文創衛、招商引資、安全穩定四場硬仗,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教育興區、土地強區發展舉措,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區建設達到新水平。

  這是紅橋城區面貌變化最大的十年,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十年,也是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十年。

  從有著市區最大的棚戶區到提前超額完成棚改任務,從產業基礎底子薄到厚植創新創業發展沃土,從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多到生態宜居百姓樂享品質生活……每一篇章,都在訴說著紅橋砥礪奮進、惠民興區的動人故事──

  從百年棚戶到夢圓安居

  這是百姓實現“住有所居”期盼的十年

  盛夏傍晚,住在紅橋區丁字沽街道風屏公寓的曲延萍和老伴兒剛剛吃過晚飯,正在悠閑地喝茶、看電視,此時屋外疾風驟雨,二人心中卻波瀾不驚。曲延萍說:“現在搬家了,再大的風雨也不怕了!”

  今年55歲的曲延萍曾在子牙河畔的“漁村”住了25年,嫁到那兒的第一天婆婆就告訴她要拆遷了,可直到曲延萍的閨女都要結婚了,三代人還蝸居在平房內。

  那時,384米的河道上密密麻麻擠了563戶人家,最窄的胡同僅容一人側身通過。大堤上不通燃氣、暖氣,處處是私拉亂扯的電線,幾家人共用一個水龍頭,所有人共用一個旱廁,生活極不方便,安全更是沒有保障。

  讓百姓“住有所居”一直都是黨和政府的深情牽挂。黨的十八大以來,紅橋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認真落實市委“絕不允許高樓大廈背后還有貧民屋”要求和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工作部署,舉全區之力完成棚戶區改造工作,努力讓全區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2018年6月21日,紅橋區啟動“漁村”搬遷改造工作。2018年7月3日,“漁村”最后一戶居民完成封房搬遷。短短13天,包括曲延萍一家在內的563戶居民在當年主汛期來臨前全部搬離,開啟了幸福新生活,百年“漁村”也正式謝幕,退出歷史舞台。

  看著眼前溫馨舒適的新家,曲延萍笑著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成了現實,我們打心眼兒裡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這個好時代!”

  2019年11月1日,紅橋區提前2個月並超額完成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行動計劃任務,實際完成73.77萬平方米,安置居民3.33萬戶,直接受益群眾15萬人,完成總量和受益群眾均佔全市一半,幾代棚戶區居民期盼已久的安居夢終得一朝圓。

  “這是政治工程、幸福工程、生態工程、民生工程、發展工程、安全工程!”依托棚改,紅橋區干部隊伍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得到錘煉,1.16萬戶特殊困難家庭得到就業、入學、低保等救助幫扶﹔“漁村”、西沽南等片區污水和廢棄物直排北運河等問題得到根除,新建、改擴建和規劃11所學校、3所醫院、3個菜市場、2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3000畝土地資源精准規劃利用,原棚戶區布局混亂、產權不清、人員混雜等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應急防汛、安全生產、自建房屋整治等工作充分贏得主動……

  從“軟件作坊”到“科技巨人”

  這是春筍向陽集聚發展動能的十年

  伴隨鼠標“咔噠”一點,后台系統迅速運轉,不一會兒,平面設計便打破次元躍然而出,轉瞬間由2D圖紙變為3D模型,這項名為“卓朗天工”的數字孿生3D可視化技術是由紅橋區上市企業──卓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成功的。

  從隻有兩個大學生的“軟件作坊”到成長為天津第一家在行業信息化總體集成領域主板上市的“科技巨人”,這家公司隻用了十余年時間。卓朗科技創始人、總經理張坤宇坦言,公司的快速成長離不開對自主創新的堅守和對“智能制造”的深耕,更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扶持幫助。

  “成立初期,區內企業孵化器為我們提供了創業場所,還給了大幅度租金減免和一部分研發啟動資金。”張坤宇說,依靠便利條件,他和創業伙伴按照第一個客戶邢台機械軋輥廠實際生產需求,自主研發出爐料配比軟件和工藝仿真模擬軟件,降低了噸鋼冶煉成本,成功賺到第一桶金。

  政策紅利精准“滴灌”,給資金、給場地、給榮譽……在紅橋區傾心傾力幫扶下,卓朗科技乘借創新創業東風,迅速在這片沃土上發展壯大,一躍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國軟件500強企業、雲計算100強企業。

  如今,像卓朗科技這樣茁壯成長的“春筍企業”正在這裡不斷破土而出。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異鄉好居”成為全國最大的留學生海外租房互聯網服務平台、行業領先的全球公寓預訂平台,聖威科技入選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紅橋區國家科技型企業已達19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98家,全區技術合同成交額71.05億元,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有效量為36.7件,居全市前列。

  為進一步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和創新動力,紅橋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五減”“四辦”、承諾制審批、容缺后補等“放管服”改革舉措,全區784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實行清單化管理,建成“一站式”全流程政務服務中心,減少各類証明材料376項,深化“網上辦、掌上辦、不見面”等政務服務模式,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天。

  得益於良好的營商環境、3000畝土地空間和城市配套優勢,紅橋區全力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核心節點”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主要節點,努力建設京津冀同城商務區,更多的優質“種子”正在扎根或持續孕育中,中國建材集團“綠色數智雙碳創新中心”項目、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創新研究中心”項目、中郵証券天津分公司、利安人壽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新項目落地實施,一浪高過一浪的投資熱潮正不斷涌來。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這是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的十年

  “都說變化太大了!遠房親戚幾年沒來,還以為是找錯地方了!”59歲的魯蓓樂得合不攏嘴。

  社區環境整潔有序、樓體外牆修葺一新、綠化景觀郁郁蔥蔥……在紅橋區鈴鐺閣街道康華裡小區住了快20年的魯蓓感慨,這些年,隨著創文創衛、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的推進,小區周邊環境是越來越好,大伙兒住得也越來越舒心。今年4月,喜事再添一件:自己的樓門開始加裝本小區第一部電梯。

  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新期盼,近年來,紅橋區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通過一網多格全域覆蓋、一聲哨響報到督辦、一座平台科技支撐等“十個一”工作機制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始終堅持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連年組織實施20項民心工程,關心關愛“一老一小”和特殊困難群體,加快推進城市功能更新工程……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勞有厚得、弱有眾扶不斷取得新進展,一幅幅幸福的民生圖景,帶著溫度在三河五岸徐徐展開。

  “我家樓下就是個大公園,風景特別好,我每天都得去遛幾圈。”西沽街道水木天成第一社區居民王穎為幸福生活由衷點贊。

  王佳家住和苑街道夢和園小區,今年9月,她的女兒將在附近的新華中學和苑學校就讀初一。她說:“這所學校離家近、環境好,還是與新華中學合作辦學,師資力量雄厚,我們很滿意。”在紅橋區,越來越多的適齡少年兒童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均衡的教育。

  從衣食住行到業教保醫,“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投射在紅橋百姓生活的細節裡。想看書,社區有圖書館﹔老人就餐,家門口有老人家食堂﹔需要就醫,社區醫院有全科門診,滿足多種便民服務需求的“15分鐘生活圈”,讓美好“近在咫尺”。

  十年間,紅橋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跨越式發展。眺望前行路,紅橋兒女壯志在胸、豪情滿懷,將一如既往團結奮斗、勇毅前行,奮力繪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區壯美新畫卷。

  區委書記訪談

  加快建設大都市中心城區

  ──訪紅橋區委書記李清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清晰描繪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宏偉藍圖,聚焦大會明確的奮斗目標,紅橋區有哪些發展思路和重點舉措?記者採訪了紅橋區委書記李清。

  “紅橋區深入學習貫徹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教育興區、土地強區發展舉措,加快推動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李清說。

  李清表示,要聚精會神抓黨建,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大力開展對黨、對習近平總書記的忠誠教育,精心組織開展“迎盛會、鑄忠誠、強擔當、創業績”主題學習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工作,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持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深入開展作風紀律建設年行動,推動全區黨員干部在崗就要履職、在位就要有責。

  在一心一意謀發展方面,李清說:“要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天津西站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和3000畝土地空間優勢,加快打造‘軌道上京津冀核心節點’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要節點,努力建設京津冀同城商務區。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攻堅年行動,積極推動西站前廣場、同義庄、西於庄等地塊開發建設,努力吸引更多央企、上市企業落戶紅橋。加快實施大胡同地鐵功能征遷,抓好中海油創新研究中心、麗水苑地塊等重點項目,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持續壯大全區經濟實力、增強長遠發展后勁。”

  李清表示:“要始終真心實意辦實事,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十個一’工作機制,完善‘三級平台、四級網格’,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紅橋。穩步實施基礎教育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引進用好優質教育資源。加快推進紅橋中醫醫院、區婦幼保健中心新址建設,建成啟用新檔案館,辦好勝災等菜市場。深化城管領域改革,扎實開展燃氣安全整治‘百日行動’,全力抓好防汛應急和安全生產各項工作。統籌推進群眾就業、救助幫扶等工作,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好惠及44萬紅橋百姓。”

  民生新看點

  延伸觸角 多元共治

  “金領花園小區2號樓門前私家車、共享單車亂停堵塞消防通道。”近日,快遞小哥李志偉在派件時發現安全隱患,第一時間拍照上傳至網格平台,紅橋區三條石街道金領國際社區收到反饋問題后立即聯系車主和運維企業,打通了消防通道。

  如今,紅橋區很多外賣小哥、快遞小哥都像李志偉一樣有了一份“新工作”,以“志願網格員”的形式參與疫情防控、平安建設、文明創建等工作,助力基層治理。

  “新就業形態群體工作性質特殊,自帶城市探頭、街域管家、環保騎士、流動喇叭等‘隱藏技能’,有著成為基層治理靈敏觸角的天然優勢。”金領國際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於蕾介紹說,目前,全區正大力推動新就業形態群體納入基層黨建格局,這也是紅橋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十個一”工作機制中“一網多格全域覆蓋”的有益探索。

  據了解,上崗2月余,金領國際社區的9名“志願網格員”已累計發現、上報樓道堆物、路面損壞等問題數十件,為社區環境治理、安全隱患排查帶來“加速度”。

  安居惠民 生態送福

  這兩天,紅橋區西於庄街道翠山樓社區不少居民驚喜地發現,家門口的子牙河濱河公園又變了模樣,添了“新裝”。

  隻見一艘精致的紅船造型標志牌上嵌著“紅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公園”字樣,周邊設立著“志願服務”“小院講堂”等文明實踐活動固定標識,靈動的房屋樣式展板上一段段文字、一張張照片正動情述說著“漁村”從百年棚戶到生態綠廊的美麗嬗變。

  “活著→生活→美好生活”,和老鄰居們相約公園敘舊的“漁村”居民胡順來在展牌前陷入遐思,過往在棚戶區生活的點點滴滴涌上心頭。

  為留住“漁村”鄉愁記憶,打造具有濱河特色的休閑健身場所,“漁村”整體搬遷后,紅橋區因地制宜,快速啟動筑堤、修路和公園建設。14萬平方米的子牙河濱河公園分兩期投用,濕地景觀、親水平台、健身步道、智能體育設施等一應俱全,兼備生態、休閑、游憩功能。

  “建成后我來過好幾次了,每次都有新變化、新感受。”胡順來說,徜徉綠樹藍天碧水間,有對過往的回憶,也有對幸福當下的珍惜和對未來的希冀,讓人不禁感嘆:“美好生活不外如是!”(記者 張雯婧 插畫/孟憲東)

(責編:李丹、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精彩圖集
  • 冰雪運動“破冰”進校園
  • 不負春日好時光 櫻桃花開俏爭春
  • “小兔拔拔”叫響地裡的“金疙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