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市紅橋區和苑街: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2022年11月27日08:16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圖)

日前,“空巢守護·情暖夕陽”志願服務隊組織社區志願者編織了100多套愛心圍巾和帽子,為有需要的老人送去冬日的溫暖。

小雪到,冬始俏。小雪節氣這天,記者帶著一身寒氣推開紅橋區和苑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的大門,不料,屋裡卻是一片熱氣騰騰的景象。

一條長桌,十幾把椅子,31名社區黨員志願者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熱烈地討論著。他們中,有人坐著,有人站著,有人頭發花白,有人花樣年華。雖然口罩遮住了大半張臉,但大家越聊越開心,越聽越暖心。

“今天,咱們聯合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團正式成立了。回去以后啊,咱們就發揮各自組織的優勢,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遞給咱的左鄰右舍。”說這話的是聯合會會長牛建靜。

“牛會長,你說黨的二十大報告裡提到‘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咱們現在聯合會干的不就是這個事嗎?”67歲的朱麗英快人快語。

“她朱姨,你說得太對了。現在咱們街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努力打通‘最后一米’,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基層治理共同體。大家說咱們的工作是不是特別有意義?”牛建靜說。

此刻,初冬的暖陽,透過明亮的窗戶映照在大家的臉上。這讓牛建靜想起了一年多前,她第一次推開聯合會大門時候的場景。

地處紅橋區中西部的和苑街是全市最大的還遷房片區,下轄7個社區,共有28000余人,且具有“三多”的特點,即困難群體多、殘疾人口多、老齡人口多。如何服務好這些特殊人群成為社區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去年5月,和苑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迎來了新一任會長──西於庄街綺水苑社區剛剛退休的黨委書記牛建靜。因為和苑街領導的一句“我們希望通過聯合會與社區的融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本想著回家過幾天清閑日子的牛建靜,心動了。

退休前,她在綺水苑社區當了10年黨委書記。在她的帶領下,綺水苑社區獲得過多項榮譽。在她的心裡,常常最擔心的就是社區裡的老人們,“就怕老人在家有什麼事,我們不知道,不能在第一時間妥善解決。”

一個社區不到十名網格員,對接的卻是五六千戶居民,工作強度之大不難想象。“如果通過聯合會能‘盤活’街裡的居民力量,發動社區居民參與自治,能否走出社區治理中人少事多管不過來的治理困境?”

帶著這樣的“課題”,牛建靜來到了聯合會。推開大門的第一眼,就看到了一抹陽光映照中忙碌的朱麗英。

熱心腸的朱麗英是社區黨員志願服務隊的組織者。2016年,在西於庄的小平房裡住了30多年的朱麗英一家,搬進了和苑街寬敞的樓房。“我搬過來第一時間就組建了志願服務隊,因為我們這些人打心眼裡感謝共產黨,沒有黨,哪有現在的幸福生活。大家都希望通過我們的志願服務把這份幸福傳遞下去。”握著牛建靜的手,朱麗英說得情真意切。

交流中,牛建靜了解到,和苑街社區志願服務力量已初現雛形,下一步急需通過規范化管理做大做強,成為社區工作的有益補充。

方向已定,動力十足。

迅速了解、核實全街3000多名志願者的基本信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團隊整合重組﹔聯合公共服務力量、共建企業、愛心企業形成社區服務合力……

針對全街“三多”的特點,去年6月,聯合會又組建了“空巢守護·情暖夕陽”志願服務隊。66名黨員、志願者被分為33個小組,針對全街224戶80歲以上的獨居、重殘、失能、失智、失獨群體進行結對認領幫扶,提供親情陪護、居家安全、生活照料、疫情防護、應急救助、買菜取藥等多項服務,徹底解決“最后一米”的難題。

在工作中,志願服務隊形成了“3個必到”的工作機制──突發事件必到、有困難時必到、傳統節日必到。

“之前,我們有8個黨員志願者,大家自發地效仿著‘早看窗帘晚看燈’的工作方法,關注著社區裡的一些重點老人。但畢竟人員有限,也都是‘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合力。”成為服務隊隊長的朱麗英感觸頗深,現在服務隊開展的是常態化、制度化、精准化,並且是零距離、短平快的“點單”服務。

在聯合會,一排排檔案盒被整齊地碼放在櫃子中。裡面是224戶幫扶對象的具體情況和每日探視、幫扶記錄。

記者翻開他們的手寫檔案,仿佛看到了66名志願者忙碌的背影──

502王奶奶的藥不夠了,按照她提供的藥品清單立即採購。

2104劉爺爺家下水管堵了,已聯系專業人員疏通完畢,並上報了網格員。

301李奶奶說最近吃不下飯,陪她聊了一上午,老人想念在外地的兒子了,下午網格員跟李奶奶的兒子通了電話。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聯合會與社區的重點工作開始走向深度融合,同頻共振,也形成了信息互聯互通、資源整合共享、工作協調聯動的新局面──牛建靜找到了破題之法。

“黨的二十大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接下來,我希望跟街道社區一起把咱們的聯合會打造成群眾生活的便民服務站、小區治理的問題收集站、社會組織的公益聯絡站、政策法規的集中宣傳站。同時,也正在考慮建設志願者積分銀行,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社區自治,把和苑街建設得更加美麗。大家說,好不好?”

“好!”牛建靜的話得到了大家的熱烈掌聲。

這掌聲,迸發於每個人的心底﹔

這掌聲,充滿著大家對美好生活與未來的無限憧憬……

記者手記

從“最后一公裡”到“最后一米”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基本單元,也是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如何才能不讓群眾的需求“堵”在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上?除了需要更多的愛心、細心、耐心,還需要有效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協同作戰,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在和苑街,退休后重新披挂上陣的牛建靜,帶領著街道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不斷地盤活區域內黨員、志願者力量,與社區形成合力,積極打造基層治理共同體。搬離棚戶區,遷居於此的居民們,在和苑街畫出了社區治理“同心圓”,也開啟了幸福新生活。

從曾經的“最后一公裡”到如今的“最后一米”,服務陣地在前移,服務力量在擴大,服務效能在提升。

──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記者 張雯婧)

(責編:孫一凡、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精彩圖集
  • 冰雪運動“破冰”進校園
  • 不負春日好時光 櫻桃花開俏爭春
  • “小兔拔拔”叫響地裡的“金疙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