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賦能生態敘事 AIGC技術為《綠水青山千秋畫》紀錄片添彩

近日,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字藝術學院桃李園智能影像工坊師生團隊運用AIGC技術,精心創作宣傳短視頻。短視頻將全國各地的農民畫通過數字技術“激活”,讓靜態畫作變為屏幕上“流淌”的“綠水青山”。
從紙面到屏幕:煥活農民畫裡的生態故事
紀錄片《綠水青山千秋畫》聚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重要節點,以多地域案例為切入點,構建中國鄉村生態振興的宏大敘事框架。為進一步提升紀錄片在新媒體端的傳播活力,讓“綠水青山”的畫面更具感染力,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師生與紀錄片導演組深度協作,從海量農民畫作品中篩選出適配AIGC動畫技術的素材。
這些作品中,金黃的稻浪、清澈的溪流、錯落的農舍等鄉土元素原本定格於紙面。在師生團隊的技術攻關下,通過AIGC技術實現動態轉化:靜態的山巒漸漸起伏,溪水開始潺潺流動,枝頭的鳥兒振翅欲飛……每一筆農民畫的質朴,都與數字技術靈動碰撞,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觀眾視野。創作過程中,李芳瑩老師帶領學生團隊精心打磨每個細節,從畫作篩選到動態設計,從參數調試到后期剪輯,確保每幀畫面都能准確傳達生態保護理念。
以技術為筆:呈現“文化+科技”實戰課成果
此次短視頻創作,對桃李園智能影像工坊的學生而言,是一堂生動的“實戰課”。從深入理解紀錄片的生態內核,到探索AIGC技術與藝術表達的融合路徑,同學們不僅提升了人工智能工具的實操能力,更對技術的價值有了深刻認知:技術並非單純的代碼與算法的集合,更能成為傳承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沒想到我們的專業技能,能讓更多人通過農民畫看到鄉村的綠水青山,這讓我特別有成就感。”參與創作的寧凱亮同學分享道。此次實踐,也成為學校“文化+科技”育人模式的一次生動實踐,為學生搭建起專業學習與社會需求對接的橋梁。
未來,桃李園智能影像工坊師生將繼續秉持傳承文化、創新技術的初心,推動更多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數字技術深度融合,以青年群體的創意視角和專業技術能力,為傳統文化傳承注入新動能。
來源: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