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暑假尋文脈 一紙“福”字連古今

2025年08月15日11:35 | 來源:人民網-天津頻道
小字號
學生們展示自己寫的“福”字。人民網記者 孫一凡攝
學生們展示自己寫的“福”字。人民網記者 孫一凡攝

人民網天津8月15日電 (記者孫一凡)“經過考古挖掘,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毛筆制作於戰國時期……”近日,天津市河東區東閱書苑“觀古今”直沽書房內墨香裊裊,一堂生動有趣的書法講座在此開課。現場,天津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谷樂老師受邀主講,吸引了多名小讀者參與其中。

當戰國毛筆的考古發現與當代孩童的稚嫩筆觸在時光裡相遇,文化的傳承便有了最生動的注腳。

現場,谷樂從筆墨紙硯的發展史講起,那些伴隨中華文明走過漫長歲月的文房四寶,在他的講述中變得鮮活起來。從甲骨刻字到簡帛書寫,從毛筆的演變到宣紙的特性,每一個知識點都串聯著歷史的印記。

隨后,他細致講解執筆方法與坐姿,“指實掌虛”的要領、“頭正身直”的規范,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實則是中國人在書寫中凝練出的處世智慧,暗含著“字如其人”的文化密碼。

現場示范環節,谷樂以“福”字為例,飽蘸濃墨,筆鋒在宣紙上流轉,起筆沉穩如歷史積澱,收筆圓潤似文化包容。​

小讀者們緊隨其后,一筆一畫臨摹,稚嫩的筆觸雖顯生澀,卻透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谷樂順勢引申“福”字在民俗中的獨特含義,從春節貼“福”字的講究到祈福文化的精神內核,更深入闡釋軟筆書法對中小學生素質教育與興趣培養的重要性。

“我很喜歡軟筆書法。老師的講解很吸引我,讓我對書法的基礎知識有了更多地積累。”有兩年半軟筆書法學習經歷的小讀者袁楚洋,在課后望著自己筆下的“福”字,眼神明亮。這短短一個多小時的課堂,在孩子心中播下的,是文化傳承的種子。​

而孕育這顆種子的“觀古今”直沽書房,本身就是城市文化建設的生動縮影。

這場看似微小的文化活動,實則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據了解,“觀古今”直沽書房經常舉辦各類讀書活動,其構建的“15分鐘文化閱讀圈”覆蓋周邊14個社區、10余萬居民。“暑假內及暑假后,書房還會舉辦類似的活動,豐富附近大小讀者的文化生活。軟筆書法講座未來也會擇期舉辦第二期、第三期,為更多小讀者提供學習書法知識的機會。”天津市河東區圖書館副館長安禹丞介紹。

(責編:郭維瑾、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