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高效通關背后的“紅色引擎”

日前,一艘滿載近3000個集裝箱的巨輪緩緩靠泊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碼頭上,人工智能交通機器人穿梭自如,“龍門吊”精准起落,其中一批價值378萬美元的貨物正准備搭乘中歐(中亞)班列,途經國內多個站點,駛向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海關、鐵路、運營企業實現數據互通,運營企業可在始發地海關‘一站式’辦結手續,貨物抵達出境地口岸后免辦轉關,換裝后即可出境。”天津新港海關物流監控處副處長張一介紹,“在‘鐵路快通’模式下,貨物從運抵到發運,時間從原來的兩三天壓縮至半個工作日以內,企業物流成本顯著降低,通關效率大幅提升。”
“圍繞業務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業務,黨建業務同頻共振。”天津新港海關持續推動各黨支部從政治要求、融合推進、密切聯系群眾、堡壘作用發揮、實戰實效方面創新提出“五個聚焦”工作法,依托各類關企溝通渠道和支部聯建共建等平台,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行動自覺離不開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天津新港海關物流監控處多式聯運監管科科長宋曉光感慨,“將政治要求嵌入黨支部組織生活、日常監管、人員管理的全過程,鍛造了堅強有力的戰斗堡壘。”
“班列馳騁,服務不停。”這是天津新港海關一線監管人員的共同承諾、作風保障。他們推行7×24小時預約通關機制,提供一站式服務,確保班列穩暢發運﹔他們應用“鐵路快通”出口模式,進一步為鐵路場站開通到貨信息傳輸權限,應用鐵路艙單系統進行全鏈條監管﹔他們深入企業開展政策宣講,指導用好用足通關便利措施,推動智慧海關建設成果惠及更多經營主體,用實際行動踐行以高質量機關黨建促進高質量發展。
中歐(中亞)班列作為深化上合組織框架內互聯互通的重要載體,不僅有力促進了區域物流合作,更成為服務上合組織國家間經貿往來的“鋼鐵駝隊”。天津新港海關不僅保障貨物高效流轉,更在維護國門安全、促進貿易便利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黨員干部帶頭開展風險研判,強化現場監管,確保班列貨物“管得住、通得快”。今年1至7月,天津新港海關監管發運天津中歐(中亞)班列417列,44940標箱。這正是天津以“最高標准、最實作風、最優服務”保障開放大局的縮影。
“支部建在處室、陣地筑在崗位、作用發揮在一線。”天津市委市級機關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發展中的難題就是機關黨建的課題,通過評定命名557個市級機關“四強”黨支部,創建第三批市級機關黨員服務示范窗口47個和示范崗50個等“組合拳”,鼓勵黨支部領辦“發展攻堅項目”,組建黨員突擊隊,設立黨員先鋒崗,引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服務國家戰略、保障重大活動、優化營商環境中當先鋒、作表率,切實把以優良作風辦實事作為檢驗“以高促高”成效的“試金石”,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來源:天津市委市級機關工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