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賦能下的“葫蘆傳奇”

走進天津市濱海新區太平鎮,扑面而來的便是葫蘆架上瓜果的清香。曾經,葫蘆只是農家院裡無人問津、隨意推在角落的尋常果實﹔如今,卻搖身變為非遺展廳裡的藝術珍品,更是借著直播浪潮火遍全國。太平烙畫葫蘆的蛻變,絕非偶然,而是金融力量激活鄉村文化資源的典型樣本。中國農業銀行天津市分行以金融為“筆”,以產業為“墨”,在津沽大地上勾勒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圖景,讓沉睡的鄉村寶藏轉化為富民強村的活水源頭。
以“農戶+工坊”閉環機制助力破局:金融賦能破解非遺傳承困境
非遺技藝的傳承之困,往往卡在“資金短缺”與“產業鏈斷層”的雙重枷鎖中。太平烙畫葫蘆曾面臨“好葫蘆難尋、好作品難銷”的困境,天津市濱海新區太平鎮的非遺傳承人徐林成坦言:“一年到頭掙的錢僅夠糊口,收徒都難。”這種困境並非個例,而是鄉村特色產業普遍面臨的發展瓶頸。
農行給太平烙畫葫蘆發展帶來了轉機。2023年7月,農行天津大港支行在調研走訪中了解到,太平鎮的葫蘆種植和烙畫技藝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缺少詳細的發展規劃和充足的資金支持。通過深入調研分析,該行制定了從資金支持到支付結算再到金融賦能的綜合化服務方案,全方位支持太平烙畫葫蘆快速發展。該行向農戶發放種植貸款,主動對接非遺工坊,穩定葫蘆“產-銷”鏈條,推動太平鎮形成“農戶種葫蘆、工坊做加工”的生產模式,讓分散的資源凝聚成發展合力。“有了優質的葫蘆供給,終於能潛心研究工藝,開發新作品了。”徐林成說。截至2025年上半年,農行天津大港支行已累計為當地種植業提供金融支持超800萬元,受益種植戶達10余戶。
以“貸款+文創開發+直播孵化”機制實現躍升:從“賣產品”到“賣文化”的價值重構
金融賦能更進一步推動了農產品的價值躍升。太平烙畫葫蘆通過挖掘文化附加值,從“按斤稱”變為“按工藝論價”,巴掌大的“鬆鶴延年”葫蘆能賣2000元,身價翻了百倍以上﹔楊柳青年畫風格的葫蘆擺件成為文旅爆款,消費者想要購買得提前好幾天預約。此外,太平鎮開設了工坊體驗課,讓游客親手參與非遺創作,進一步推動了文化傳播與消費增收“雙贏”。現在,太平葫蘆已成為天津文旅的“新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來到太平鎮實地體驗。
這種價值重構的背后,是“貸款+文創開發+直播孵化”的綜合服務模式在發力:農行天津大港支行不光是給農戶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更主動協助太平鎮搭建了直播基地,為農戶們提供了線上直播帶貨的渠道。現在,太平鎮的葫蘆產品通過直播走向了全國,最遠訂單直達到新疆。
以“貸款+人才+治理”創新機制推動輻射:小葫蘆帶動鄉村治理新生態
一個產業的振興,往往能激活鄉村治理的“一池春水”。太平鎮通過非遺培訓課堂,已培育30名“一專多能”的新農人。劉大哥以前是主要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經受了鎮裡的培訓課堂,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種植技術員。“現在,每個月我都能開到3000多的工資,要放在以前,我做夢都不敢這麼想。”劉大哥說。這種“技能+就業”的雙提升,正是農行天津大港支行創新推出“貸款+人才+治理”模式的生動實踐。截至2025年7月末,該行已為超30名學員提供總計45萬元無抵押、純信用的“惠農e貸”,用於購置制作烙畫葫蘆所需的工具與材料,保障培訓效果與技藝實踐,助力眾多學員邁上學習與創業之路。產業振興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收益,更有鄉村精神面貌的重塑。這種“產業興、治理優、文化活”的良性循環,印証了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當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文化沃土,就能生長出共同富裕的果實。
從太平葫蘆的“破圈”到津沽大地的產業振興,金融賦能農文旅融合的實踐証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金鑰匙”,藏在文化傳承的基因裡,藏在綠水青山的生態中。天津正在走出一條以文化為魂、以金融為脈、以產業為基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依托金融“活水”的持續創新和精准滴灌,更多和太平烙畫葫蘆一樣的案例正在津沽大地續寫。
來源:中國農業銀行天津市分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