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用好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建設發展

“我們下營鎮這邊種植山楂有傳統、有優勢,但不懂營銷、賣得不好,一年收入不過幾萬塊,白瞎了這麼好的果子。”薊州區下營鎮鎮長張旭寧介紹說,“自從有了彩票公益金項目的資金支持,幫助鎮裡建好了冷庫、展銷中心、體驗中心,進行果品深度加工,實現了提質升級。農產品的售賣價格,往上漲了一大截,種得好更賣得好,老百姓的收入有了大幅度地增加。”
薊州區下營鎮林果經濟發達,山楂種植面積達到3800余畝,但長期面臨著好種不好銷、質優價不高的難題。2021年以來,下營鎮用足用好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政策,興建200畝山楂標准化示范基地、1000立方米冷庫,建設集產品收購、加工儲藏、物流配送、連鎖經營、展示體驗於一體的山楂展示展銷中心、體驗中心,形成以山楂制品為主的凍干果品、酒、飲料等多元化產品體系,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年產值達到2000萬元。並以山楂為主題,推動發展山楂林觀光、加工體驗、教育科普、研學培訓等新業態,實現全產業鏈加速發展。2024年,全鎮山楂產業鏈實現產值3億元,帶動30個村600余農戶增收,小山楂映紅了革命老區振興致富路。
近年來,天津市依托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深度挖掘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大力發展富民增收產業,“十四五”期間謀劃實施了薊州區、北辰區、西青區、武清區4個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1.82億元,實施項目37個,其中產業類項目23個,充分發揮革命老區資源稟賦、紅色文化等獨特優勢和專項資金引領作用,取得了實實在在成果,得到了老區農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北辰區雙口鎮副鎮長(原駐中河頭村第一書記)程相博說:“雙口鎮中河頭村是天津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涌現出安幸生烈士等優秀代表,紅色資源豐富。雙口鎮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建設了安幸生烈士故居、天津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舊址、紅色文化產業園、中小學生實訓基地等項目,既賡續弘揚革命愛國主義精神,又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該鎮“紅色河頭、綠色雙口”項目自2022年啟動建設以來,累計完成投資2.4億元,每年接待黨員培訓、團體參觀、研學實踐等教育活動超過2萬人次,成為我市紅色教育新地標。通過“黨建+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引導村民全過程參與項目謀劃、決策、建設和經營,吸納近千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群眾拿到了“租金”、掙到了“薪金”,還從村集體分到了“股金”。2024年項目建成后,中河頭村集體經濟收入225.6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515元,都超過了全市平均水平。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西青區辛口鎮。辛口鎮全力打造“七小隊”抗戰主題教育基地,修繕平津戰役戰地醫院,豐富第六埠村“不忘來時路,走好未來路”紅色文化旅游產品,建成當年便接待研學團隊近800個、游客超過7萬人次,實現“建成即投用、投用即見效”。在此基礎上,打造30畝集種植、包裝、運輸、科普研學為一體的精品蔬菜產業示范園,形成精品蔬菜集散地,通過園區智能化標准化種植引領,帶動周邊農戶提升生產種植水平。2024年,西青區全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6.62億元,增速21.77%。
對此,第六埠村村民張鳳文高興地說:“2023年一場大洪水,淹了地、泡了田,多虧黨的政策好,幫助我們恢復了生產,還更上一步,受災不受窮、增產更增收。”
今年,天津推動武清區“稷耕福地 運河田園”鄉村振興項目獲批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該項目打造產業融合發展軸+紅色傳承片區+都市農業片區+糧食安全片區的“一軸+三片”空間布局,整合區域內紅色資源,打造一批紅色文化體驗旅行線路和文旅項目,通過產業鏈延伸聚集方式,推動鄉村產業整體發展和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目前該項目已全面啟動,擬於2026年底完成全部建設內容。
來源:天津市農業農村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