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項目楊家庄永音法鼓“敲”進現代舞台,跨界合作煥新聲

8月23日至24日,“津城和聲計劃”合唱專場音樂會在河西區文化館舉行。國家級非遺項目楊家庄永音法鼓首次走進沉浸式劇場——河西區文化館與淺語室內合唱團以“非遺+合唱”的形式,將法鼓的傳統音樂元素融入經典合唱作品《詩經·小雅·鹿鳴》之中。
音樂會現場,楊家庄永音法鼓代表性傳承人吳漾帶領海河中學於子軼、上海道小學葛瑞涵、梧桐小學王伽屹與王凱墨等學生,手持鼓、鈸、鐃、鐺、镲等傳統“出會”樂器,與淺語室內合唱團同台演出。傳統詩韻與非遺鼓點碰撞出獨特藝術火花,令人耳目一新。
從靈感迸發到舞台呈現,是一場反復推敲與精心打磨的歷程。這場創新實踐的背后,是傳承人與青年藝術團隊的雙向奔赴。多年來,吳漾始終深耕於永音法鼓的傳承與創新,不僅系統整理曲牌、完善演奏技法,還悉心培養眾多小學員,使古老技藝得以薪火相傳。“法鼓不僅是出會表演時的傳統音樂,更是承載深厚情感的津門交響樂。”吳漾這樣定義他所堅守的藝術。正是基於這一理念,作為楊家庄永音法鼓的保護單位,河西區文化館積極探索非遺創新傳承形式,攜手社會力量開展合作,與淺語室內合唱團迅速達成共識,努力推進這一跨界嘗試。
籌備初期,河西區文化館非遺部工作人員與淺語合唱學院運營總監孟慶濤、青年指揮暨駐團編曲鄭童心一道,與吳漾展開深入的面對面交流,細致了解非遺項目內涵﹔現場觀摩法鼓技藝,鑽研曲牌結構與鼓點節奏。從探討法鼓節奏與合唱和聲的適配性,到研究如何以鼓點呼應作品意境,團隊對每一個細節都反復推敲,最終實現了傳統藝術與現代舞台的無縫銜接。淺語合唱學院簽約指揮鄭童心感慨道:“當法鼓的‘剛’遇見合唱的‘柔’,我們才真正體會到非遺跨界的魅力——它不是簡單的形式疊加,而是兩種藝術生命的彼此成就。”
未來,河西區文化館將繼續探索非遺的多元呈現方式,推動傳統藝術融入現代審美、走進日常生活,吸引更多人了解、熱愛並主動傳承,使其真正成為跳動在城市血脈中的文化音符。
來源:河西區文化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