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實實在在的“綠色幸福感”

2021年08月31日09:11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實實在在的“綠色幸福感”(圖)

經過13年建設發展,中新天津生態城如今已是一座具備人與環境和諧共存、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特點的宜居新城。記者 王濤 攝

集“政府監管、品牌運營、產品體驗、技術開發”等功能場景於一體的天津津門湖新能源車綜合服務中心。 記者 張磊 通訊員 李津 攝

天津港保稅區臨港濕地公園二期曾是鹽鹼荒灘,經過系統改造后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記者 王濤 通訊員 王昊 攝

  初秋的津城,天藍水碧,風光旖旎﹔秀美海河波光粼粼,巍巍盤山壯闊神奇。

  周一一大早,天津夕陽紅騎行隊再次集結。這一次,幾十位老人分成小組向不同方向出發,用車輪丈量津城美景。沿著海河岸邊騎行79歲的周大爺,看著游客與市民爭相在藍天白雲下打卡拍照,不由得感嘆:“我從小在海河邊長大,對這座城市再熟悉不過。這些年,天津的天更藍了,地更綠了,水也更清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整個城市變得越來越文明。生活在這樣一座城市,真的是幸福感十足。現在,我們就想好好鍛煉身體,好好享受這幸福生活。”

  近年來,天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津城百姓創造了實實在在的“綠色幸福感”,描繪出鮮亮的城市底色。

  深化污染防治攻堅 天藍地綠水清常在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組監測數據可以直接反映天津生態環境的變化:全市PM2.5年均濃度從2015年的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48微克/立方米,優良水質斷面佔比從25.0%提升到55.0%,劣Ⅴ類水質斷面佔比從65.0%降低至0%,12條入海河流“全部消劣”,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從7.8%提高到70.4%。老百姓最直觀的感受就是,PM2.5“爆表”的情況越來越少,天變藍了、地變綠了、水變清了,生態環境美景圖時常刷爆朋友圈。

  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的背后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扎實奮斗。特別是2018年,天津全面啟動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堅持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新建項目“五控”治氣,堅持控源、治污、擴容、嚴管“四措”治水,堅持陸海統籌治污、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范“三招”治海,堅持耕地、建設用地“兩控”治土。經過三年持續努力,津城的大氣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水環境質量取得歷史性好轉,近岸海域水質取得突破性改善,土壤環境質量始終保持良好。

  為了將治理落到實處,天津建立各區水環境質量按月排名、生態補償制度,推動上下游、左右岸共同護河治河,農田、河道、湖泊、海灣,全面挂“長”。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三年來,天津結合實際,逐步探索出一條‘依靠結構調整控污染增量,依靠工程治理減污染存量,依靠鐵腕治污管污染排放,依靠區域協同阻污染傳輸,依靠生態建設擴環境容量’的生態環境治理之路,污染防治攻堅戰圓滿收官,生態環境實現總體性、歷史性、突破性好轉。”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溫武瑞說。

  呵護“山水林田湖草” 構建綠色生態屏障

  秋日宜人,走進津南區辛庄灣片區,滿目蒼翠、碧波蕩漾、花海繁茂、質朴自然的生態美景躍然眼前。登上瞭望塔眺望遠處,數萬畝生態綠屏連綿成片,林地、湖面、稻田等錯落有致,清風拂過,綠浪起伏。現如今,像這樣的場景在津南區等地隨處可見。

  2017年,天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要嚴格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形成綠色森林屏障”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快生態格局重構重塑,切實筑牢首都“生態護城河”。

  以海河生態芯濱河綠道、古海岸生態綠廊南北兩段、金鐘河濕地片區、津南綠芯、衛南窪濕地片區、濱海官港生態森林和西青綠廊“八大生態區”構成“天字骨架”,按照“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農則農、宜田則田”的原則,實施拆遷與生態修復、造林綠化、水生態環境治理、綠道交通建設、旅游發展、高標准農田建設、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振興、污染治理、綜合監管平台建設等“十大重點工程”,再造一葉“城市綠肺”。

  綠色生態屏障區建設以來,先后啟動子工程195項,完成拆遷630多萬平方米,撤銷取締工業園區23處,建成生態路、綠道150余公裡,新建高標准農田5萬余畝。經過近4年的建設,一座南北長約50公裡,東西寬約15公裡,面積736平方公裡,涉及濱海新區,東麗、津南、西青、寧河區部分區域的綠色生態屏障雛形基本形成,初步呈現了“生態屏障、津沽綠谷”的特色風貌。

  探索綠色低碳生活 打造升級版生態城市

  應對氣候變化,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堅持把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作為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

  天津生態環境部門啟動碳達峰行動方案編制工作,持續推進區級人民政府目標責任考核評估,將各區控制溫室氣體目標納入污染防治攻堅考核,引導各區低碳發展。2020年,全市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預計累計下降超過22%,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20.5%的目標要求。

  同時,組織125家重點排放企業完成2019年度碳排放報告、排放監測計劃編制等,組織7家第三方核查機構對企業的碳排放報告開展核查,確保納入碳交易企業排放量和配額量的准確性。擴展納入碳交易試點企業行業范圍,從5個行業擴展為電力熱力、鋼鐵、化工、石化、油氣開採、建材、造紙和航空等8個行業,進一步推動企業節能降碳和綠色轉型。

  作為國家七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之一,天津碳交易市場活躍度穩步提升,自開市以來截至2020年底,累計運行1705個交易日,共吸引包括試點納入企業、投資機構和個人在內的282個交易主體參與開戶交易。創新開展碳配額有償競價機制,有效穩定了碳交易市場價格,活躍了碳交易市場。2020年,天津碳交易總量位列全國第二,總成交金額位列全國第二。碳交易市場已成為天津推動降碳工作的重要手段。

  可再生能源、低碳建筑、海河綠廊、氫能汽車、智慧工業、磁懸浮列車、濕地湖島、低碳農業……在“雙碳”科普示范基地最中心的牆面上,一幅“碳中和示范區藍圖”勾勒出大美天津的綠色未來。

  打造升級版生態城市,天津,一直在路上……(記者 張雯婧 王濤 張磊 通訊員 李津 王昊 攝)

(責編:李丹、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