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出行 “静音文明”成共识

2020年05月06日14:52  来源:津滨网
 
原标题:公共交通出行 “静音文明”成共识

进站自觉扫码、候车保持间隔、上下车有序排队、车厢内不进食有异味食物、看视频听音乐佩戴耳机……《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一年来,新区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更加文明有序,广大通勤族对此深有感触。

5日上午,记者在铁路塘沽站走访时看到,进站旅客主动配合安检、自觉接受测温和扫码,候车室内的旅客也都保持着安全距离,站台上旅客上下车也不再扎堆拥挤。乱跑乱跳、大声喧哗、外放音乐等不文明现象都已不见踪影。“随手丢垃圾的少了,遛狗的也牵着绳,乘公交、高铁和地铁时,乘客也文明有序多了。”乘坐城际列车到市区访友的张女士说,《条例》施行后,身边市民的文明意识提高了很多。

家住生态城的市民刘先生从去年开始调到市区上班,作为津滨“通勤一族”,自驾到新区核心区后,京津城际和津滨轻轨九号线成了他上下班的主要出行工具。“车站内标识更加清晰,列车到站后乘客都能做到先下后上,在车厢内也见不到吃煎饼果子的了,听歌看视频戴耳机的也越来越多,还经常能看到给老人小孩让座的现象……”说起《条例》施行后的变化,刘先生兴奋地向记者一条条罗列开来,这些可喜的变化让他的通勤之路幸福感倍增。“如今,出行时的烦心事不见了,搭乘轻轨的一个小时车程也不觉得烦躁,心情也跟着轻松了。”刘先生说,以前早晚高峰时的乘客穿梭在公交、地铁和高铁列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外放音视频、抢上抢下、车厢喧闹等各种不文明现象时常上演,引发乘客吐槽的同时,偶尔还会升级为乘客间的矛盾纠纷,这些都让两地通勤族深受其苦。

“我上班早,每天赶着坐第一班公交车,以前经常带着面包牛奶在车上吃,《条例》施行后,在车上吃早饭的乘客慢慢减少,我也不好意思在车上吃东西了,现在都是早起一刻钟在家吃完再走。”采访时,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的艾女士告诉记者,不仅等公交时大家都能自觉“大雁排队”,现在也都不在车厢中吃早点了,这种体验让自己觉得很美好。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梯应当先下后上,公共车辆司乘人员应当文明礼貌对待乘客,机场、车站、港口、码头等应当规范设置购票区、等候区、出入通道……去年5月1日施行的《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公共交通场所和乘客都进行了文明行为规范,并对扰乱公共交通秩序、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意插队、抢占他人座位等不文明行为明确了相关处罚标准。在有关部门和新区志愿者的宣传引导下,文明出行已经成了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时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为。(记者 杜红梅)

(责编:胡昱喆、王浩)

推荐阅读

滨海高新区按下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高新区将认真贯彻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在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和“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实践中,担当高新责任、展现高新作为、做出高新贡献,奋力谱写新时代自创区建设新篇章!
【详细】
天津频道|独家关注|高层动态
|观点评论滨海高新区按下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高新区将认真贯彻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在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和“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实践中,担当高新责任、展现高新作为、做出高新贡献,奋力谱写新时代自创区建设新篇章! 【详细】

天津频道|独家关注|高层动态 |观点评论


15个委办局晒出“民生成绩单”

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先后走进直播间,围绕民生热点问题,与群众代表、听众、网友和专家学者交流互动,倾听群众意见、诉求,现场回应群众关切,让各部门能够直接听民意、解民忧、纾民怨,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详细】
商业财经|游在天津|科教文体|民生舆情 15个委办局晒出“民生成绩单” 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先后走进直播间,围绕民生热点问题,与群众代表、听众、网友和专家学者交流互动,倾听群众意见、诉求,现场回应群众关切,让各部门能够直接听民意、解民忧、纾民怨,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详细】

商业财经|游在天津|科教文体|民生舆情

本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