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市区驱车2个多小时,沿着蜿蜒盘旋的津围线,穿过碧波荡漾的杨庄水库,下营镇便浮现在山谷之间。再沿着马营公路由西向东行驶不到10分钟,“郭家沟”三个红色大字赫然于石上。一条澜河穿村而过,溯流而入,这个“塞上水乡”便如桃花源记描写的那般呈于眼前。依山傍水之间,土地平旷、果木连片,青砖灰瓦、屋舍俨然。站在水库大坝往下看,郭家沟存在于两山夹出的一条缝中。
5月10日,国家电网报天津记者站采访小组又一次来到蓟州下营镇郭家沟,探访这片因电而美、因电而富的山区村落。
“地少,闭塞,郭家沟没富过。”老村支书张志纲这样介绍郭家沟,“1974年,我从青山岭搬下来当郭家沟的村支书,当时主要靠种庄稼和果树,挑几十里路去别村卖点钱,生活比较艰苦。那时,村里就一台30千瓦变压器,一套大喇叭就是全村唯一的电器,后来大队社员凑钱上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才打开村子了解外界的窗口。”
因为穷,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外村姑娘不愿嫁到这个“穷沟”里来。2000年,郭家沟人均年收入2300元,刚刚过了农村贫困线标准。村民编了句自嘲顺口溜:“收入两三千,百姓抽旱烟”。
为摘掉“穷帽子”,2002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胡金领带头办起了“金领农家”,琢磨着先趟出经验。看到初尝“甜头”的胡书记,村民陆续也办起了农家乐。到2007年,20多家农家乐相继办了起来。但问题随之而来,粗放经营导致服务品质不高,无序竞争带来市场环境混乱,电力负荷激增引起供电质量降低,严重影响游客体验,来旅游的人慢慢减少。刚看到改变命运的致富路又堵上了,村民们心有不甘。
“一人100元,包食宿三餐,为吸引客源大打价格战。客人吸引来了,用电量一大,农家院电闸就开始频繁掉闸,软、硬件都不行,郭家沟怎样才能发展起来?”这让胡金领夜不能寐。
2012年,机遇来了。蓟州推出乡村旅游精品村建设,首批锁定下营镇的五个村,郭家沟排在前头,由政府掏钱搞基础建设,百姓出钱搞内部装修。村里组织成立塞上水乡旅游开发公司,招聘大学生干管理、搞营销,引进专业公司搞园林。由于搞装修投入大,怕赔钱,村民顾虑多,胡金领索性把装修贷款从40万追加到150万,拆了祖屋又欠一身债,气得老父亲直跺脚。
“做旅游前,郭家沟每个月用电量在2千度左右,后来每到5到10月旅游旺季时,月用电量能达到4万度。”国网天津蓟州公司下营供电服务中心主任姚金卓介绍说,“只有村口1台200千伏安变压器,用电量大的时候,村北连灯都点不亮,这显然不能满足用电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
不能让电束缚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脚步。在政府的牵头和村里的支持下,国网天津蓟州公司迅速启动电力改造计划,率先在郭家沟实施农村电缆入地和电力升级改造工程。“电缆入地我们又是头一个,别的村都没有!郭家沟面貌大变,放眼望去,村道旁一基电杆也没有。”提起当时的改造工程,胡金领十分自豪。工程于2012年3月开工,历时6个月,村外新建10千伏高压线1500米,村内地埋电缆6000米。供电半径从1000米缩短至400米,全村实现了低压环网运行,供电质量大幅提高。增容到2台315千伏安变压器,对当时只有51户人家的小村庄来说,实现了电网“跨越式”发展。
充足的电力供应让郭家沟一下活了起来。2012年9月底,焕然一新的“金领农家”在“十一黄金周”就赚了15万元,开张一个月不到,挣了过去一年的收入。收入倍增不仅暖了胡金领的家庭关系,更完全点燃了村民的热情。村里一下开了43家农家院,当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5万元。2013年国庆节,郭家沟接待游客突破3000人次,当年人均纯收入猛增到6.6万元,是天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多,“穷山沟”翻身变“黄金沟”。
说到旅游,郭家沟得天独厚。绿水青山,秀色可餐,空气都是甜的。可在冬天,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致。
“以前冬天烧煤球,烟气窝在沟里出不去,直呛人。”国网天津蓟州公司下营供电服务中心外勤班班长王东卫,负责下营镇和罗庄子镇配电线路运维工作,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些年电网突飞猛进的发展。讲起过去的郭家沟,他手习惯性地捂了下鼻子。“在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上,了解到空气能热泵取暖经济、实惠,特别适合农村地区,我赶紧分享到‘村民群’里,给大家多一个取暖选择。”
国网天津蓟州公司关于使用清洁能源的宣传工作,让曾在外地“取经”时体验过的胡金领十分动心,带头在全村第一个装上空气能热泵取暖设备。“响应政府号召进行煤改电,这空气能热泵,不仅清洁、暖和,关键是真省钱!”他逢人便细说空气能热泵的好。现在,村里20多户农家院都用上了清洁取暖。
走进门头挂着“共产党员户”牌匾的“意忠园”农家院,老板娘张秀春正在细心擦拭着窗台。“之前,冬天因为屋子里温度低,根本没人来。自从装了2台空气能热泵,供热的同时还有24小时热水。现在,冬季也能开门营业4个月,这又多了一笔不小的收入,欢迎大家一年四季来做客!”张秀春开心地说。
由“污染”向“绿色”转变悄然发生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这一年时间里,国网天津蓟州公司落实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大力开展农网升级改造工作部署,完成了蓟州山区第二电源线——35千伏渔下线,让山区电网也有了第二电源,为下营镇、罗庄子镇60个村的1.2万户村民提供安全可靠供电。为解决由裸导线引发山火、电网“卡脖子”和满足冬季清洁取暖需求等问题,更换了罗港213、罗港214线路为直径240毫米铜导线,并新建10千伏罗庄子变电站—常州—郭家沟村出线,通过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实现电网“手拉手”,提高了郭家沟的供电能力与可靠性。
可靠的能源供应让热情好客的村民卢力壮由“忐忑”转为“心安”。因为以前,他最害怕的就是碰上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越是生意好、客人多的时候,越容易碰着拉闸断电,急得连忙向客户赔不是,也只能干着急。现在一年都遇不上停一次电,家里买的柴油发电机借出去老长时间,都忘拿回来了。”质朴的卢力壮不好意思地摸着脑袋笑着说。
“新一轮改造前,电力部门来家里做过统计,整个院子用电功率在30千瓦以上。”34岁的卢力壮对家中各类电器如数家珍,现在家里一共有10个空调、9个热水器、11台电视,一起开着用都没问题。“今年还将为郭家沟增容2台容量为630千伏安的变压器,新建3台容量为630千伏安的变压器。让村民安安心心开门做生意!”王东卫介绍。
过去的20年,从30千伏安到200千伏安再到3150千伏安,电力增容105倍。“倍增”的电力让村民安心经营,也给郭家沟旅游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我们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用电生活,而且一点不比城里人差。”卢力壮说。
“兹”的一声,充电指示灯亮了起来,在国网天津蓟州公司下营供电服务中心外勤班曹占清的帮助下,游客于先生的新能源汽车顺利充电。曹占清个子不高,肤色黝黑,话语不多,从2000年到供电所工作至今。家住3公里开外的他基本上每天都要过来走一圈,对村里的情况非常熟悉,被村民亲切称为“农家院的台区经理”。
“一开始,村民是反对的。”回忆起在郭家沟建公用充电桩,曹占清神情略微紧绷了一下,“建设充电桩要占用村民土地,电源还涉及到临近村,协调难度特别大,一度推行不下去。”2016年,国网天津蓟州公司启动“全景区充电桩全覆盖工程”,第一批选定蓟州区10个景区,共计划建设58个充电桩,其中就有郭家沟村。但是郭家沟的充电桩项目前期协调2个多月,都没有实质性开工。
曹占清带着这个难题,来到了郭家沟村委,想在村委“碰碰运气”。“支持!我们要做第一个装充电桩的旅游村!”听到曹占清的来意后,胡金领当即同意,并带着国网天津蓟州公司工作人员在村口实地勘察,出面帮助协调土地等问题。“安装充电桩,不仅拓宽客源,更有利于环境,这是双赢。”胡金领说。
1个月后,村口一座帆船造型的遮阳棚下,国家电网四个字熠熠生辉,郭家沟也有了电动汽车充电站。4台直流充电桩及1台交流充电桩一字型排开,旁边一张蓟州充电站点位分布示意图清晰地标注出蓟州区内各充电站分布情况。
“咱村口就能充电,您路上注意安全。”有游客打电话向村委办公室主任魏玉娇咨询能否充电。“越来越多绿牌车出现在郭家沟,从天津市区到这儿,再到周边景区转转,差不多200多公里,刚好跑一趟。客人充一晚上电,第二天接着跑,挺方便的。”
目前,国网天津蓟州公司共计建成57座充电站、455个充电设备,覆盖蓟州区主要风景区、高速服务区等人流密集地,市民游客说走就能走,绿色游蓟州。
充电、用电两不愁的郭家沟,一门心思搞发展。在农耕园旁的一片空地上,5辆房车围合排布,这是郭家沟全新打造的全电驱动“房车驿站”主题民宿。走进房车内部,各种家电一应俱全。“大车800元一晚,小车600元一晚,5台车每月耗电才2000多度,经济效益非常高。”魏玉娇介绍说,“五一”期间已订满,预计能增收14000元左右。
今年村里挖掘农耕文化,打造特色民宿、网红打卡等新增长点,开办“国学堂”,开发“高端养老”等新项目。“我们积极与郭家沟对接项目规划,进行综合能源开发利用,争取在‘全电旅游’上再领先其他村一步!”国网天津蓟州公司营销部综合能源技术专责朱丹介绍说。
离开郭家沟的时候,村党建长廊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行字仿佛在挽留游客远去的脚步。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00万元,人均纯收入8万元。乡愁留住了青山,也留住了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