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天津3月1日電 (孫一凡)今天,在天津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陳竟成介紹,國網天津電力狠抓天津市“惠企21條”和國家電網公司支持疫情防控、助推企業復工復產、貫徹階段性降低用電成本各項措施的落實落細,制定“津電二十條”,開展“雙進雙服助力雙戰雙贏”活動,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供電服務保障工作,積極推動生產生活秩序有序恢復。
截至目前,全市電力供應平穩,各級企業復產復工供電保障到位,居民百姓用電服務到位。與此同時,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依托天津市能源大數據中心決策分析平台,充分發揮電力大數據經濟“晴雨表”“風向標”的作用,利用企業用電數據實時、准確、與生產強相關的特點,全力服務天津市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大局。發布會上,陳竟成重點從四個方面介紹了工作:
發布復工復產電力監測指數 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運行
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聯合市委網信辦、市大數據管理中心推出“一區一行一指數”復工復產全景圖譜,形成電力視角復工復產情況監測指數,直觀反映天津市各區域、各產業復工復產情況,向天津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區政府提供電力數據服務,為進一步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在做好數據監測發布的基礎上,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每日推送專題分析報告,不僅針對16個市轄區形成了“一區一指數”,幫助區政府掌握企業復工復產情況,還針對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醫藥等多個行業形成了“一行業一指數”,展現不同行業的生產情況。
截至2月29日,天津市企業復工復產電力指數為63.63,其中用電類別大工業用電用戶復工復產電力指數最高,為65.42。行業類別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復工復產電力指數最高,為93.5,行政區域中河西區復工復產電力指數最高,為75.11。
發揮線上數據分析優勢 精准保障民生用電
每日測算全市居民用戶的用電習慣和電費余額,對剩余金額不足5日使用、存在欠費停電風險的客戶,精准實施點對點供電保障。針對發熱、在家隔離等特殊用電客戶、孤寡老人行動不便、照顧病人等購電困難的用戶需求,優先採取遠程技術保電措施,實現“不出門、不接觸、不停電”服務。全市已有超過90%的客戶選擇自助辦理購電業務,每周購電超過30萬筆。
繪制居民用電數據圖譜,服務濱海新區科學防疫,對82萬余戶居民的近3000萬條日用電量數據進行雲端採集,落實全覆蓋排查要求,構建居民短暫和長期外出、舉家返回等3個場景多套算法模型,精准判斷出轄區內居民的日流動總量和小區分布,形成分析報告報送濱海新區防控指揮部,並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徹底掌握摸清人員流動情況,為濱海新區阻擊疫情提供科學精准支撐。
開展“雙進雙服助力雙戰雙贏”活動 主動走訪服務提振企業發展信心
開展“雙進雙服”活動(走進千家企業、走進千個現場,服務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服務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主動走訪、上門服務,以更周到務實的服務和更精准有效的措施,貼近企業、溫暖企業、幫助企業,助力提振企業家信心。其中市電力公司領導班子和基層供電單位黨員領導干部負責走訪天津市100強企業、天津市制造業100強企業和服務業100強企業、天津市125項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工程﹔基層供電單位中層干部負責走訪管理區域內內重點企業和建設項目,每家供電單位走訪100家企業和100個現場。主要舉措包括,供電“更安全”,實施疫情防控部門“一戶一案”精准保電,提升疫情防控物資生產企業供電可靠性,為中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氣等重要企業提供7×24小時專業指導﹔接電“更便捷”,主動收集用電需求變化,開展客戶接電延伸服務,提升企業“獲得電力”最佳體驗,全力保障京津冀大數據基地等新投資、在建重點項目供電服務﹔用電“更省錢”,定制企業“一攬子”專屬節能策略,確保企業足額享受電費減免,主動配合政府部門清理規范轉供電環節不合理加價行為﹔信息“更透明”,推廣電子化便利服務,全面做好政策宣傳。
堅決貫徹階段性降低用電成本政策 全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在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階段性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通知,以及國家電網公司出台8項舉措后,第一時間出台4項降價措施,將惠及我市電力客戶超過34萬戶,預計減免電費約10.1億元。其中,減免非高耗能行業大工業企業電費5%。惠及電力客戶超過1.1萬戶﹔減免非高耗能行業一般工商業企業電費5%。惠及電力客戶超過32.39萬戶﹔延長“支持性兩部制電價政策”執行期限。用戶可通過選擇實際需量方式降低用電成本﹔持續深入推進5G通信基站直供電改造。在已完成的692個改造項目基礎上,加快具備改造條件項目的施工進度。
為確保電價紅利及時足額傳導到用戶,電力公司將採取三方面保障措施。包括,全面核實客戶分類,准確認定非高耗能行業用戶,確保政策精准執行﹔創新透明服務舉措,補充優化電費發票、賬單內容,將正常電費、折扣優惠金額逐筆列清,讓用戶明明白白﹔積極開展政策宣傳。通過營業廳、“網上國網”、公司網站、市公共媒體平台等渠道,加強政策宣傳告知,確保工商業企業全面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