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天津市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天津市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於3月6日至12日聯合開展了天津市中小學生居家期間家務勞動情況的調查。 同時,制定出台天津市首個《中小學生居家勞動指南》,為中小學生居家勞動提出具體指導意見。
天津市中小學生居家期間的勞動情況如何?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居家期間應該學會哪些“家務活”?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調查的對象包括天津市16個區的6811名中小學生,其中小學生佔總人數的68.9%,初中生佔總人數的31.1%。城市學生佔總人數的86.6%,農村學生佔總人數的13.4%。
■ 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機會、勞動內容、勞動技能的掌握情況和勞動感受等。
■ 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受調查學生會做,也喜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並且認為做家務並不影響學習,但是做家務的主動性還有所欠缺。學生最常做的家務活是整理房間,最擅長的技能是煮面條。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要求孩子做家務,家長對學生家務勞動的總體滿意度也不高。
家務態度 73.5%喜歡 6.7%不喜歡
調查顯示,73.5%的學生喜歡做家務,6.7%的學生不喜歡做家務,19.9%的學生說不清喜歡還是不喜歡。居家學習期間,89.3%的學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7.7%的學生覺得做不做無所謂,隻有3.0%的學生不想做家務。做家務勞動時76.1%的學生感到心情愉快, 22.5%的學生沒有感覺,隻有1.4%的學生感到厭煩。94.1%的學生認為做家務不會影響學習,4.5%的學生不知道是否影響學習,隻有1.5%的學生認為會影響學習。
【分析】家務勞動不會影響學習
勞動也是一種學習,它不但能使學生們從課堂上學到的書本知識通過動手實踐得到驗証和深化,更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中國教育報》曾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認為孩子“應該做些家務”的家庭中,有86.92%的孩子成績優秀﹔而認為“隻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隻有3.17%的孩子成績優秀。本次調查也顯示,孩子們普遍認為學習和勞動不矛盾,家務勞動一點兒也不會影響學習。
家務時間 65.8%超20分鐘
調查顯示,65.8%的學生(66.0%的小學生和65.5%的初中生)每天做家務的時間在20—40分鐘之間。每天做家務超過1小時的學生佔9.85%。同時,也有2.53%的學生基本不做家務。
【分析】天津市學生家務勞動意識較強
有相關調查顯示,國內中小學生每天的做家務的時間為平均16分鐘。天津市65.8%的學生每天做家務時間超過20分鐘。出現這樣的結果,說明近年來天津市《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以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貫徹落實的情況比較好,學生家務勞動意識較強。
勞動技能 90%會煮方便面
數據顯示,超過六成的學生會整理房間,近90%的學生會煮方便面。會修理、組裝物品的學生不到20%,隻有5%左右的學生會針線活。
【分析】青少年學生普遍動手操作能力不強
調查顯示,學生在家常做的家務活排在前三位的是:整理房間、打掃室內衛生和照顧家人。最不常做的活是針線活。一項關於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的大學生都不會做針線活。這也折射出了現在的青少年學生普遍動手操作能力不強的現狀。同時,學生最擅長的家務勞動技能排在前三位的是:煮方便面或面條、使用微波爐和切菜、炒菜等做菜小技能。小學生主要是從家長和老師那裡學到的這些技能,初中生主要是通過網絡和自己摸索學到的這些技能。
家長態度 4.8%不讓孩子做家務
調查顯示,總體上有62.5%的家長要求孩子做家務,33.4%的家長沒有要求,4.8%的家長根本不讓孩子做。小學家長(66.8%)要求多於初中家長(53.1%)。47.2%的學生能夠主動做家務,46.5%的學生能偶爾主動做一些家務,5.3%的學生在學校或家長的要求下才會做,有1.0%的同學基本不做家務。總體上,家長對孩子做家務的總體滿意度不高,評價為非常好的佔32.4%,小學家長的評價(34.2%)好於初中家長(28.3%)。
【分析】跟學習相比,部分家長認為做家務是排不上號的事情
目前,家長們多數能認識到孩子做家務的好處,但因為孩子學習壓力大、時間緊、老年人溺愛等原因難以貫徹執行。很大一部分家長認為,對孩子來說,學習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第二位的,做家務更是排不上號的事情。家長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學生做家務的主動性,調查中也發現,雖然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做家務,但是做家務的主動性還不夠。
數字勞動 54.8%鐘情網上媒體
數字勞動是數字信息時代的發展產物,指的是提供數字媒體技術、數字產品和數字服務的各種生產勞動。調查顯示,居家學習期間,31.4%的學生做過編程類活動,小學(33.5%)高於初中(26.6%)。31.0%的學生利用微信、QQ發布過通知或公告,初中(35.8%)高於小學(28.8%)。30.5%的學生在微博、微信、QQ、抖音等平台上傳過視頻或發布過信息,初中(35.5%)高於小學(28.3%)。54.8%的學生比較經常通過上網,利用每日頭條、騰訊、百度、新浪、網易、微博等媒體獲取新聞信息,初中(63.9%)高於小學(50.7%)。52.1%的學生比較經常在網上聊天、網絡游戲、聽音樂、看電影、看視頻、玩抖音,初中(59.6%)高於小學(48.7%)。數字勞動作為新的勞動形態,日漸成為新時代的創新驅動力。
【分析】娛樂型數字勞動佔據學生們更大的生活空間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相較於技能型數字勞動(編程等),娛樂型數字勞動(刷微信朋友圈、“抖音視頻”點贊等)佔據了學生們更大的生活空間。調查還發現,娛樂型數字勞動,初中生多於小學生,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自主性增強,娛樂型活動會增多,這一點需要引起關注。
小學生居家勞動指南
■ 小學低年級學段
1. 每天按時起床,自己穿衣、洗漱。
2. 會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
3. 會自己清洗小件衣物。
4. 自己會穿衣、系扣、系鞋帶等。
5. 會疊衣被,主動整理個人物品。
6. 吃飯不挑食。
7. 飯前盛飯、擺碗筷,飯后將碗筷放到洗碗池。
8. 飯后清潔桌面、地面。
9. 學會對垃圾進行分類。
10.養一盆綠植,學會給它澆水。
11.制作講衛生、安全勞動等小提示。
12.給家長敲敲腿、捶捶背等。
13.和家長一起做一件事,如:唱一首歌、做手指操、做手工等親子活動。
14.家長下班回到家,送上一杯溫水。
15.和家長一起為防疫一線人員作畫。
■ 小學中高年級學段
1. 作息有規律,保証飲食均衡,睡眠充足。
2. 堅持每天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
3. 能主動保持個人衛生。
4. 能主動協助家長將衣物分類,自己的小件衣物自己洗。
5. 能主動疊衣被,整理房間,將物品擺放整齊。
6. 能主動幫助家長掃地、擦地。
7. 能主動飯前盛飯、擺碗筷,飯后洗碗、擦桌子。
8. 能主動進行垃圾分類。
9. 能主動准備、整理、收拾學習用品。
10.在家長的指導下,掌握各類廚具、家用電器的安全使用方法。
11.在家長的指導下,學會1—2道簡單家常菜的制作方法。
12.在家長指導下,學會給家裡的綠植澆水、施肥。
13.養一盆水培植物並觀察、記錄其生長過程。
14.在家長指導下,學會組裝和修補簡單的物品,如:制作收納盒、釘扣子等。
15.學唱幾首喜歡的歌,或學習一種樂器的演奏方法。
16.動手進行科學小制作,如:制作自動澆花裝置。
17.每天做一件關愛長輩的事情,如:敲敲腿、捶捶背、剝水果等。
18.家長下班回到家,送上一杯溫水。
初中生居家勞動指南
1.保持作息規律,保証睡眠時間,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增強自己的免疫力,讓生活更加健康。
2.關注新聞,了解時事,學習抗疫英雄事跡。
3.學會運用簡單的“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法”等情緒調節的方法,也可以通過室內運動、聽音樂來減壓,保持樂觀心態。
4.自己把握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
5.每天室內體育運動不少於1小時,按時做眼保健操。
6.每天堅持開窗通風、勤洗手。
7.做好個人清潔衛生,勤換衣物。
8.主動打掃房間衛生,學會使用清潔工具,做好垃圾分類。
9.主動整理房間,養成及時歸納衣物的好習慣。
10.主動照顧家中需要照顧的人。
11.了解花草的生長規律,如果家中有花草,按時澆水。
12.如果家裡有寵物,按時喂食、清理衛生,學會照顧寵物。
13.了解廚房裡的安全小常識,確保一個人在家時的人身安全。
14.在家人協助下學會安全使用家用廚具、炊具等的方法。
15.主動協助家人做飯,幫助家人擇菜、洗菜、洗碗。
16.在家人的協助下,動手學習幾道簡單的家常菜、地方特色菜。
17.在家人的協助下,會使用洗衣機,並學會分類清洗衣物。
18.掌握針線的使用方法,學會使用老虎鉗等修理工具。
19.學會制作一個手工藝品,如中國結等。
20.養成節約用水用電、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所長曹瑞:
家長應特別關注男孩家務勞動意識和能力培養
(一)加強勞動教育指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居家學習生活習慣
在當前這一特殊的居家抗疫期,勞逸結合、體腦結合對學生居家成長的獨特價值不可忽視。居家期間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戰“疫”本領,還可以增強體魄、提升勞動技能、發展創造能力、豐富居家生活,亦可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義務感、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理念,從而促進兒童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要採取切實措施,運用多種教育形式加強對學生居家期間家務勞動的指導。
(二)家長迫切需要改變教育觀念,重視孩子家務勞動習慣的培養
調查訪談發現,很大一部分家長要求孩子做家務的意願不強,部分家長認為做家務會佔用孩子的學習時間,所以不希望孩子多做家務。雖然調查發現,孩子們普遍認為學習和勞動不矛盾,家務勞動一點也不會影響學習,可是仍有近半數的家長沒有對孩子提出做家務的要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務勞動應該是我們對孩子教育的第一課,同時它也是一堂伴隨孩子一生的主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培養孩子做家務,絕不是“小事”。不愛做家務的孩子不僅容易變成一個懶惰的人,更為嚴重的是可能會成長為沒有責任感、人格不健全的“巨嬰”。因此,家長應該要求、鼓勵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教給他們家務勞動的技能,並提供家務勞動的機會,幫助孩子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三)加強對男生家務勞動能力的培養和教育
本次調查發現,男生總體上無論從勞動態度、勞動機會還是勞動技能的掌握方面都不及女生。家長應特別關注一下對男孩的家務勞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首先,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認識到勞動教育對男孩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其次,家長要鼓勵男孩參與家務,激發男孩的勞動積極性,使他們主動獲得自我價值感。最后,父母不要因為怕他犯錯就阻止他,更不要求全責備,指責挑剔,應該耐心教育指導他們,對男孩的勞動成果給予及時的贊賞和肯定。
(四)加強對學生數字勞動的正確引導
娛樂型的數字勞動,看似是一種勞動者心甘情願的免費勞動,但它可能被人商業利用,甚至通過互聯網數字媒介被剝削。對於數字勞動這把雙刃劍,學校、家庭乃至社會需要共同負起責任,加強對學生使用各類電子產品的教育和引導,減少青少年的娛樂型數字勞動,防止數字勞動對青少年的“盤剝”,營造健康的數字勞動文化。(記者 張雯婧 制圖 孟憲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