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記起的最后情景,就是在風裡使勁兒推著搖搖晃晃的圍擋……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會義無反顧沖上去。”額頭貼著膠布,身上挂著監控儀器,病床上的張晏虛弱卻堅定地說。幾天前,他在下沉社區防疫執勤時,遇到一場狂風,危急關頭,他奮不顧身用身體擋住被風連根拔起的擋板,守護住群眾生命安全。
“關鍵時刻,他沖了上去!”
在嚴峻的疫情面前,每一份平安背后都有許多人無私無畏的堅守。
一個多月來,市區兩級1萬多名機關干部下沉基層,投身疫情防控一線,守護千家萬戶平安。作為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派出的首批下沉干部,34歲的市不動產登記局中心城區分局四級主任科員張晏主動請戰,加入到和平區南營門街昆明路社區防疫執勤。
在鞍山道靠近南京路的一側,臨街有一排紅色三層小樓,樓前一個藍色執勤崗亭十分顯眼。為了便於隔離管控,小樓外側此前臨時搭建了一圈藍色圍擋,如今隻剩下靠牆的1米多。
“這就是97號執勤點。”與張晏成為下沉社區臨時同事的范君告訴記者,“那天我和張晏一起值班,就是在這裡大風吹飛了擋板。”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關鍵防線,對於老舊小區較多的和平區來說尤為明顯。“我們社區有2700戶常住居民,包括不少散片樓院,張晏執勤的就是散片小樓。”社區黨委書記孫宜方清楚地記得這個內向的“大男孩兒”第一天來的樣子。“來報到時,見他第一面,感覺很文氣,身材瘦削,我還怕他執勤吃不消。沒想到,關鍵時刻,他毫不猶豫,就沖了上去!”
在昆明路社區疫情防控隊的微信群裡,一段視頻記錄了當天的情景。“從來沒見過那麼大的風,天氣預報說瞬時有9級。”范君至今回憶起來仍覺得心有余悸,“傍晚時,風刮起來,卷著塵土吹得人睜不開眼,圍擋也搖搖晃晃,向馬路中間傾斜倒去。張晏馬上用身體支撐住了擋板,讓我招呼社區干部和志願者一起來拆除。”
晚上7點多,風更強了,還剩四五塊擋板沒拆完,突然一陣狂風卷起擋板拋向空中,在場的人瞬間被震翻在地。張晏被擋板帶起摔到路中間第二條車道的位置。當被人們扶起時,他額頭上流著血,勉強站起身。后來張晏被緊急送到醫院,確診為顱內出血、輕微腦震蕩、右腳踝骨折。
“我很驕傲,能站在防疫一線!”
社區執勤是一份平凡的工作,平凡到隻用一兩天,就能熟悉全部流程。檢查再檢查,宣傳再宣傳,嚴防又死守,一件紅馬甲、一把測溫槍、一個登記簿,下沉干部成了社區的“一線哨兵”。
這也是一份偉大的工作,疫情襲來時,普普通通的機關干部用一個平凡人的力量守護百姓平安,為保護群眾健康安全筑起一道堅強防線。
3月以來,鞍山道上的商戶陸續恢復營業,97號執勤點壓力倍增,任務更重。採訪中很多人提到張晏,都說他是個細心人。“每次執勤,他總是早來晚走,做好充分的消殺准備,認真地和前后班同事完成交接。”范君說,執勤排班短的6到8小時、長的12小時,為了保証不脫崗,張晏總是堅持在執勤時不吃飯、不喝水、不上廁所。
這樣的踏實、細心,源於張晏多年來在本職崗位上的積累。“張晏平時工作主要負責不動產登記系統的技術維護,特別嚴謹認真,屢屢攻克技術難題,完成了土地租金收繳管理系統、建設用地動態監管系統、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系統等重要任務,先后獲得6項各類榮譽稱號。”市不動產登記局中心城區分局局長高炬介紹,在下沉社區期間,張晏仍然惦記著單位各項任務推進,經常利用執勤閑暇和同事一起研究技術攻關。
一個多月來,張晏和其他下沉干部,與居民們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感情。“通過下沉基層,有力展現了干群關系魚水情深。”下沉到昆明路社區擔任臨時黨支部第一書記的和平區委政法委副書記田翊瑩說,“下沉干部的家都不在值守的社區,但他們把崗位當家、把居民當家人,風雨無阻,認真堅守在一線。居民們從一開始觀望、到感動、再到愛護,經常送來熱水、拿來酒精,用各種方式表達並肩戰‘疫’的心情。下沉干部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入隊入列、當員不當官的要求,身體力行落到了實處。”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和張晏一樣,無數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詮釋了“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的擔當本色,用責任和勇氣寫下這個特殊春天戰“疫”故事平凡又多彩的一幀。
臨別時,張晏說,這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使命。“作為國家公務人員,上崗前我們都經過庄嚴宣誓,在這個特殊的危急時刻,需要我們站出來,責無旁貸!97號執勤點,就是我的戰場。我很驕傲,能站在防疫一線!”(記者 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