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高文君走了。
村庄裡,再也看不到他騎著破舊自行車挨家挨戶檢查線路的身影﹔電話裡,再也聽不到遇到尋求幫助,他立即回應的聲音﹔村民的餐桌上,再也聞不到他做出的農家飯菜香……
春風拂面,這個曾帶給很多人春天般溫暖的人卻消逝在春天裡。
高文君,西青區精武鎮姚村人,是村裡剛退休的老電工。在姚村電工組工作的32年裡,他始終堅守在用電安全保障的第一線,大到圍村檢查線路更換設施,小到村民家裡更換燈泡,夏天一身泥,冬天一身雪,風雨相伴、風雨無阻。退休后,他依舊奔走在為村民服務的路上。
疫情來襲,高文君主動加入志願隊伍,保障村民的用電安全。然而,他因幫助鄉親檢查線路遭遇突發事故,生命永遠定格在他心愛的工作崗位上。
得知他去世后,被高文君幫助過的老人站在自家陽台上一遍遍抹眼淚﹔與他一起工作的同事緊緊抱著他生前用過的工具包不撒手,眼淚打濕了破舊的背包﹔在網絡上,曾在附近大學城求學的學生們紛紛留言悼念,為他點亮“蠟燭”。高文君的一生,用親朋好友和鄉親們的話,可以概括為平凡而朴素的兩個字──好人。
一次突發事故 生命戛然而止
2月19日發生的一切,村民高文仕永生難忘。電線杆倒下揚起的塵土、救護車的轟鳴,醫護人員和村裡干部奔波的腳步、醫院裡消毒水的味道以及口罩之下人們一張張悲痛的臉……
開春正值農忙。在隔壁村承包了魚塘的高文仕打算在河水解凍前檢修一遍電路。他找到姚村電工組組長高連年幫忙。高連年是高文君的兒子。高文君退休后,鄉親們有修電路的事都會來找高連年。然而,正值疫情期間,高連年正帶領班組同事維修轄區路燈,分身乏術。
得知高文仕的需求,高文君主動提出幫忙。“安全用電是大事,你不能脫崗。我是志願者,也熟悉高文仕家的魚塘線路,我去幫他看看。”高文君對兒子說。
事故發生得非常突然,高文仕回憶。當高文君爬上魚塘附近5米高的電線杆時,埋在地裡的電線杆底座因為年久老化,突然坍塌。高文君在隨著電線杆倒地時,被倒地反彈回來的電線杆砸中胸部。見到此景,高文仕一下子慌了神,隨后立即撥打了“120”並通知了高文君家屬和村干部。趕往醫院的途中,高文仕一直拉著高文君的手,嘴裡念叨著:“好人一生平安。”
參與搶救的醫生發現,在反作用力的沖擊下,高文君的胸腔受損嚴重,整個肝臟位移,多根肋骨折斷並刺穿肺部。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無效,高文君當天下午離開了人世。
第一次團圓飯變成最后一次團聚
“自從他成為村裡的電工,年三十我們沒吃過一頓團圓飯。今年是他在家裡頭一次吃年夜飯,哪成想是最后一回。”老伴兒高雲花念叨起與高文君有關的點滴。
村裡過年,講究家裡亮堂堂。家家戶戶把燈都打開,也容易造成村裡電壓超負荷,以至於短路停電。因此,過去幾十年裡,高文君每到年三十晚上都會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轉悠,看看誰家的電有問題。
相伴40年的老伴兒,突然走了。高雲花留下了高文君平時畫的線路圖和他老愛翻的幾本電路書。“他愛了一輩子的事,我得幫他保存好。”老人說著,抹了抹眼角。
1988年,高文君考取電工執照,正式成為村電工組一員。最初,他騎著自行車圍村轉,村裡的每畝地、每個魚塘怎麼鋪設電路,他都記在本上,回家畫出來。一來二去,高文君能說出每家每戶的用電情況。因為技藝好,辦事利索又熱心,各家凡是跟“電”字挂鉤的都愛找他修,電閘跳閘、電燈壞了,甚至電冰箱、洗衣機壞了也找他。高文君從不拒絕,誰家有事去大隊裡招呼一聲,他一定到。
近幾年,毗鄰大學城的姚村逐漸熱鬧起來。高文君比以前更忙了,他和其他6名電工管著姚村3000多戶居民和60多家商戶的用電。走進姚村的幾個社區,在這裡居住生活的人幾乎都認識高文君。
“高大爺隨叫隨到,啥報酬都不要。每次來我店裡干活,連口水都顧不上喝。出事前一天晚上,他還找我說話,安慰我說,等疫情過了,超市生意就會好的。我不敢相信他就這麼走了……”姚村商戶、超市經營業主毛世庫哽咽著。
“一次,夜裡發現連接冰箱的電路短路。冰箱裡面裝著上萬元的貨物,我當時特著急,給高師傅打電話,他二話沒說就來了,一直干到凌晨四點多才走。我送煙送酒,他啥都不收。”餐館老板李健說。
好人總被人挂念。高文君送去搶救后,姚村20多家業主第一時間自發去醫院看望他。
處於疫情防控關鍵時期,高文君家人決定喪事一切從簡。精武鎮、姚村兩級黨委和政府在互聯網上對他進行了簡單而隆重的悼念。留言鋪天蓋地涌來,悲傷和敬重彌漫在字裡行間。
“高師傅走了,但他好像一直都在”
進入3月,姚村逐漸恢復了以往的熱鬧。從外地回來復工的人多了,春忙的人開始進進出出。仿佛一切如常,但又悄然發生著改變。村民家裡有困難,仍會找高師傅幫忙。這位高師傅同樣隨叫隨到,他是高文君的兒子──高連年。
“爸爸樂於助人一輩子,我是他兒子,更應該繼續幫助別人。”高連年說。
高文君助人為樂的精神感染著妻兒,也感染著身邊每個人。他的事跡在村裡、鎮裡甚至區裡傳頌,許多人以他為榜樣,加入到助人為樂的隊伍中。
“做好事、當好人,並不一定有舍身救人、慷慨捐贈的壯舉。十幾年如一日,做好身邊事,幫助有需要的人,更值得被人尊敬和學習。”西青區一名下沉到社區參與防控工作的青年志願者說。
在高文君家門口,那輛曾經與他形影不離的舊單車靜靜停在“老地方”:車身鏽跡斑斑,車皮已經脫落,唯一嶄新的是高文君自己焊好的一個方形鐵桶,牢牢地挂在自行車后架上。“這是我爸新換的,用來放工具包。”高連年說著,將自己的工具放進鐵桶,跨腿騎上了父親的單車。這鐵桶與車輪碰撞時叮叮當當的聲音,又重新回蕩在姚村的各個角落。(記者 王音 通訊員 於愛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