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最后一天,我發了朋友圈“早安,我們今天整整齊齊地回家了”。也許是有30多年重症護理經歷,回望在武鋼二院的一個多月時間,我一次次踏入“紅區”似乎從未有過恐懼。那時我每天腦海中縈繞的一個想法是,戰斗結束我要給所有人深深鞠一躬,是所有人的無私奉獻,成就了我們鐵一樣的團隊。
1月26日,我作為醫療隊護理和感控負責人,隨天津市支援湖北醫療救治隊(第一批)來到武漢。我們接手了廢棄10年的武鋼二院,從清理清潔區、劃分病區內紅黃區域,到整理醫生站、護理站、建立治療室,與其說接手不如說新建。曾經狼藉一片的地面被我們擦得锃亮﹔沒有電梯,我們把所有東西扛上樓,男護士們更是背著桌子彎腰駝背往樓上爬﹔大雨過后玻璃散落一地,我們蹲在地上用紙箱板一點點收起碎玻璃,護目鏡裡模糊一片﹔高斌主任蹲在地上給隊員擦靴子,感控馬國嶺老師溫柔地提醒防護細節,大家在微信群裡為過生日的隊員獻上祝福……每一名隊員都為這場戰“疫”全力付出。
接管武鋼二院12天后,首批8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他們用盡力氣大聲喊著:“感謝天津醫療隊!感謝天津醫療隊!”那天是我到武漢最幸福的一天。
大疫面前除了全力救治患者,保証醫護人員“零感染”也是我此次帶隊出行的底線。在微信群裡,我與衛健委趙老師配合,我每天發一句“零感染”,他每天發一句“必凱旋”。凝聚了團隊心血的經驗很快被我們整理成一項項制度規范、一段段操作視頻,傳授給隨后而來的救援隊。(記者 趙津 整理 記者 王倩 攝)
記者手記
在第一批到武漢進“紅區”的護理隊伍中,身材瘦小的王瑩年齡最大。王瑩是天津市護理學會ICU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也是我市新冠肺炎專家組中兩名護理專家之一。接管武鋼二院以來,王瑩每天7點20分准時出現在班車上﹔夜晚在微信群裡指導工作,凌晨靠藥物入睡,卻又在清晨掙扎起床﹔她不僅護著自己的醫療隊,而且還在大雪天給初到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送去保暖衣物﹔她的戰地日記裡提到最多、感謝最多的是隊員,可是她的隊員卻說:“謝謝王主任,帶著我們平安戰斗,整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