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的工作模式是全新的挑戰,我和隊員們一到武漢戰場,立刻籌劃開診前的准備工作,考察場地、劃分區域、制定規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全員培訓、合理安排人力資源。2月12日,我與副隊長趙明峰帶領隊員們首批進艙,看著患者入艙后由驚恐轉為踏實的眼神兒,頓時覺得這幾天不眠不休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方艙醫院因為有了我們和患者,才成了醫院。
為保証隊伍“零感染”,我逐一檢查進艙隊員的防護。在艙內時,為了方便大家聯絡,就把自己的電話號碼貼到艙內醫護站的牆上,保障所有醫療流程、物資調配及病人轉診等問題溝通順暢。忙完一天回到駐地,再梳理各種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落實工作職責、總結工作日志,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
就在武漢江岸方艙醫院休艙的前一天,醫療隊接到了增援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重症病區的任務,我又繼續開啟了新一輪戰斗。我告訴隊員們:“越到決戰時期,越要有攻堅克難的毅力。”不同於方艙醫院的是,這裡的患者病情更復雜,大多有基礎疾病,更需要專業的治療。作為重症醫生,必須要為患者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每天做好充分的器官功能評估、注重臥床患者的營養支持、更加細致地調整患者氧療方式、對患者耐藥菌的防治、預防並減少患者並發症的發生。在重症病區裡,患者病情瞬息變化,每一秒都生死攸關。面對緊急情況,留給醫生分析和判斷的時間,隻能用秒來計算,患者病情平穩后,又像跑馬拉鬆,需要我們耐心守護。(曲晴 整理 照片由王兵提供)
記者手記
到達武漢4天后,王兵終於抓空給家裡打了個電話,愛人說:“你忙成了什麼樣子,家裡1000分鐘通話套餐都讓你打完了,卻沒有時間給我報個平安。”無奈又心疼。王兵步伐堅定地走在“紅區”,走向每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她用自己二十余年的重症醫學經驗守護著患者,不曾有絲毫鬆懈。3月31日,王兵作為支援武漢的最后一批隊員回津,她帶著隊員們實現了患者零死亡、零返陽,醫護人員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