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剛過,天津靜海區蔡公庄鎮蔡公庄村的地裡一片繁忙,福順達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徐廣順忙著招呼大伙兒,一包包小麥化肥整齊地排列在地頭,幾台耕整機在田裡穿梭。
“今年合作社播種了有機強筋麥1300余畝,預計畝產能達到350公斤。”休息的間隙,老徐站在田埂上,給記者算起了賬,“往年啊,咱就種一季稻,最多搶一茬棒子,本來這地肥力就不行,種得這麼狠,掙的錢不多,還把地給種薄了。”
去年開始,在靜海區農委指導下,老徐的合作社成了麥豆輪作的試點。“今年6月份春小麥一收,就跟著種大豆,大豆畝產能有500多斤。一畝地補貼300元,再加上種糧補貼,光補貼就有400元。”更重要的是,通過區農技中心的指導,老徐用上了滴灌技術,“過去大水漫灌,費水不說,土和肥都給沖走了。現在用了滴灌,用水量能減少2/3。去年小麥畝產最高800多斤,過去連想都不敢想。”
靜海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劉均革告訴記者,2018年起,靜海區通過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引導廣大農民轉變生產理念、改變種植習慣。從過去的注重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並重,改變連年種植同一作物的狀況,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2020年,靜海區繼續開展建立輪作或種植綠肥休耕試點,綠肥休耕8000畝,糧豆輪作16500畝。
在靜海區沿庄鎮西灘頭村種植大戶張永全的大田裡,今年的油菜已經全部播種完畢。與以往供觀賞、榨油等用途不同,這片油菜田身負“養地”重任。沿庄鎮農業辦助理農藝師王樹偉介紹,通過前期調研,他們選定西灘頭村的490畝大田作為今年綠肥休耕項目的土地,並邀請靜海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專家實地勘察,確定了種植油菜。油菜花盛花期過后直接翻到地裡當綠肥,有效改良土壤,增加地力。
“耕地輪作制度去年已經試點一年,油菜花粉碎還田后,土壤肥力很好,下一茬種的玉米虫卵少,收成也不錯。”張永全說。
《人民日報》( 2020年04月1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