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倩 通訊員 單旭 攝
海河醫院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從收治第1例患者開始,我就做好了上“戰場”的准備。從1月27日進入“紅區”到撤出休整,40個日日夜夜,搶救、插管上機、床旁氣管鏡、血濾、俯臥位通氣、ECMO,原本都是呼吸與危重症科熟悉的操作,不同的是需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護目鏡,甚至是呼吸保護器。這一件件都是關乎生命的大事,我要像“提燈女神”一樣,照亮每一個角落,堅持做最有溫度的“逆行者”,做最堅強的戰士。
“紅區”裡雖然忙碌又緊張,但也需要有條不紊。每次交班后,我都要為患者仔細檢查一遍,由瞳孔到足背動脈,由胃管到尿管,確保每一根管路通暢、安全有效,確保每一項工作落實到位。還記得有一天,馬上要吃午飯了,病區裡忽然傳來消息:“榮梅老師,您可以進來配合一下氣管鏡嗎?”我二話沒說,穿好防護服重新進入“紅區”,熟練地准備好氣管鏡用物,觀察和調好各項指標,順利配合醫生完成了操作。這之后,我又在病區安排各種工作,一直忙到下午4點。走出病區,全身濕漉漉的我還和同事笑著說:“這下可省下了一頓飯。”這樣的工作狀態雖然不是常態,但也絕不是偶爾發生,我就像重症病區裡的“大補丁”,哪裡需要就出現在哪裡。
雖然重症病房的患者都是鎮靜狀態,但一樣需要溫暖呵護。32床陳爺爺的老伴兒、兒子和孫子都出院了,臨走時給爺爺留了一張紙條,告訴爺爺他們在家等著他。每次我上班,都會和管床護士一邊給爺爺做康復訓練,一邊給爺爺一遍又一遍念紙條上的內容,告訴爺爺要堅強、要加油,拿出當年抗洪救災的樣子戰勝病魔。終於,陳爺爺可以睜開眼睛了,可以和我們握手了。那一刻,看著病床上的老人,我真的特別欣慰,特別有成就感。
記者手記
李榮梅就是一名普通的護士,有自己的小家,有想念的兒女,也有挂念自己的父母。在這場戰“疫”中,她堅守“紅區”擔起白衣天使的職責,勇當堅強的“逆行者”。李榮梅總說:“溫暖心靈,治愈疾病,我工作的原動力就是讓每個患者能回家,不負患者家人等待的希望。”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記者 徐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