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提出“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成為廣受社會關注的熱詞。
4月20日,國家有關部門首次明確“新基建”定義——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
作為中國經濟“頂梁柱”,中央企業如何在“新基建”中擔當作為?早著手、早規劃、早投入、早研發、早建設,中央企業發揮產業鏈主力軍優勢,用投資驅動和“硬核”科技領跑“新基建”,努力做好“新基建”產業鏈的投資者、研發者和建設者,以“新基建”升級“新消費”,形成增長新動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信息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萬物互聯、數據處理更高效
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中央企業持續加大投入,通過建設5G網絡、應用區塊鏈技術、提出大數據解決方案等舉措,使信息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近期,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三大電信央企公布5G基站集中採購中標情況,總額高達760億元,共涉及5G基站52萬個。
截至3月底,全國已經建成5G基站19.8萬個,5G套餐用戶5000多萬﹔預計今年完成新建50萬個5G基站的目標沒有問題。
伴隨著這批集採產品的落地與交付,我國將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覆蓋最廣也最為領先的5G網絡。
據GSMA移動智庫日前發布的《中國移動經濟發展報告2020》預測,到2025年,中國5G用戶的滲透率將增至近50%,與韓國、日本和美國等其他主要5G市場相當。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到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5G網絡建設還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預計到2025年將累計帶動超過3.5萬億元投資。
5G正在成為我們生活中新的基礎設施,它的未來已經清晰可見。
在這次抗擊疫情中,以5G、無人機、機器人、3D打印等為代表的央企 “黑科技”,已在助力疫情防控中大顯身手,贏得海內外廣泛關注與好評。
在以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通信企業打造的5G網絡環境下,在武漢,5G遠程醫療系統讓北京的專家跨越1200公裡,與“戰疫”前線的臨床醫生實現“面對面”高清救治指導﹔在方艙醫院,醫護人員用可穿戴設備連接5G無線網絡進行生理參數的採集。中國移動“5G+無人防疫車”智慧機器人在開展智慧消毒、醫衛服務,攜手合作伙伴部署基於5G通信技術的醫用測溫巡邏機器人綜合運用物聯網、機器視覺、生物識別、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集成各種環境感知傳感器,可廣泛用於車站、廣場、商圈、醫院、學校、社區及重點單位等場所。
在這場疫情中,央企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發揮了超乎預期的作用和效果,為其他國家疫情防控和公共醫療設施運用提供了有力借鑒,也為今后我國高科技應用於公共衛生設施、更好地救治病人提供了科技范本。
融合基礎設施應用廣泛: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更便捷
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目前,中央企業已經在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中,深入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不斷優化。
在南京國電南自自動化有限公司車間,一輛輛智能物流小車在廠房之間穿梭,運輸物料。一隻六軸的機械手正在篩選不同繼電器的啟動電壓,動作麻利。“原先這是四個人干的活,現在一隻機械手就全部搞定。”工作人員說。
中國華電下屬的高端制造公司——國電南自智能工廠全面投產后,總體生產效率將提高42.48%,可以減少當前的人力資源成本32%,質量一次通過率提高13.25%,能耗減低8%。
作為國家網信事業的戰略科技力量,中國電科用信息技術實力和扎實行動書寫著“新基建”的央企擔當。早在2018年,中國電科與上海市合作時就提出,要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為目標,在嘉定區開展試點,大力推進“物聯、數聯、眾聯”三位一體的新型城域物聯專網建設。
目前,中國電科已形成包括社會治理、社會服務、自主安全雲、民航空管、智能交通等在內的新基建布局體系,不斷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幫助企業打造自主創新數字智能工作環境,成體系推出全產業鏈整體解決方案。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5G、人工智能等產業鏈長、覆蓋廣,環環相扣,帶動力極強。尤其是5G與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的結合,帶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比如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物聯網、智能醫療等,將給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創新基礎設施效用顯著:“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基礎更扎實
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中央企業作為“中國制造”的龍頭、主力,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發動機”“先鋒隊”“樣板間”的作用,為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為中國企業提供“創新的跳板”“巨人的肩膀”。
特高壓具有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等優勢,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有專家指出,以5G基站、大數據中心為代表的其他“新基建”領域均是耗電大戶,特高壓等基礎設施開工復工,是提前做好電力供應保障准備重要舉措。
國家電網投資建設的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張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等一大批特高壓工程火力全開,提振了市場信心,有力帶動了電力設備制造企業復工復產。
南方電網除了持續推進世界首個特高壓多端混合直流工程、國家特高壓多端直流示范工程——昆柳龍直流輸電工程,和雲貴互聯通道工程的等特高壓項目的攻堅外,還在加快進行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建設。南方電網打造了“南方電網調度駕駛艙AI負荷預測模板”,並將在“十四五”期間重點推廣圖像智能識別、無人機自動巡檢、電纜隧道機器人巡檢、光纖振動在線監測等成熟技術,試點推進北斗高精度定位、無人機集群作業、兩棲機器人巡檢作業等新技術應用。
在5G、特高壓、充電樁等投資建設加快的同時,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則在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加快釋放新動能。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目前已建成我國規模最大的油氣生產物聯網系統,油田覆蓋率94.4%,氣田覆蓋率100%,油氣水井上線率96%,構成“長慶數據湖”的基礎數據。目前,長慶油田生產一線無人值守站覆蓋率50%以上,氣田無人值守站覆蓋率80%。
在重慶大足,由通用技術集團中國汽研全資建設的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基地,作為西南地區面積最大的智能網聯汽車綜合測試評價基地,可滿足當前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的技術規范和場地測試要求,可滿足55噸以內的所有道路運輸車型的試驗需求。
在山東濟南,建筑面積4.4萬平方米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存儲中心項目,是中國首個啟動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由中建五局承建的項目一期。項目定位於打造世界級、國內最先進的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建成后,將實現集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大數據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記者還從航天科工集團聽到過“一個人一個廠一個月”的真實故事。此次疫情,有一名為保任務而留在湖北廠區過春節的年輕工程師,與同事開展雲端協同,一個人在現場完成了產品研發、試驗等全部工作,譜寫了戰“疫”非常時期的傳奇事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為什麼航天科工所屬在鄂企業的科研生產經營活動並沒有中斷?原來,這是他們多年前已經在發力布局的“新基建”起了作用。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航天科工在確立了制造與服務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的“三結合”新業態體系,形成了“一雲五網N平台M應用”的業務在線運行基本格局。此次疫情,航天科工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雲端業務,員工通過雲端業務支持系統在線開展協同辦公、協同科研和雲端營銷、雲端投標。
與武漢同期戰“疫”,航天科工位於貴州的一家生產高端電連接器的航天電器公司,以航天雲網為平台,實現了從營銷簽約到研制排產,從供應鏈及制造再到結算和售后的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的雲端打通,成功解決難以對市場的巨大多樣性需求做出敏捷反應的痛點,目前年訂單量數以十萬計,最多時每天處理2000份訂單,從容應對各種個性化產品的單件、小批量生產需求,實現效率、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從布局、研發,到投資、建設,央企發力“新基建”,既是順應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時代選擇,也是勇當先鋒、敢打頭陣的責任擔當。於危機中擁抱機遇,於變革中勇立潮頭,2020年,期待央企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