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來到位於薊州區於橋水庫南岸的紅花峪山谷,漫山遍野的桑樹翠綠欲滴,綠葉后顆顆誘人的桑葚挂滿枝頭,青的、紅的、白的、紫黑的,暖風拂過,空氣中充溢著清香。
沿著彎曲的山路前行,三五成群的游客或在斑駁的樹影下採摘,或在路邊購買農戶採摘好的桑葚。山路的盡頭是別山鎮西史各庄村村民閆素英的採摘園,閆大媽和家人正忙著打桑葚、裝箱,一旁的游客排隊等著購買新下樹的桑葚。“今年桑葚又是大豐收,我們的桑葚不僅個大、飽滿,吃起來還甜美、多汁。”閆大媽笑道。
“我們村的桑葚種植歷史悠久,房前屋后、山坡溝谷都是桑樹,其中,最古老的桑樹已有700余年,百年以上桑樹就有150余棵。”別山鎮西史各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宏波自豪地說,我們這裡的氣候、土壤、地理環境特別適合桑葚種植,2014年在區鎮的幫助下,我們紅花峪桑葚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每年5月份至6月底,吸引來自天津、北京、河北等臨近地區的眾多游客前來採摘。
據了解,紅花峪山谷與天津市“大水缸”於橋水庫一山之隔。為保護綠水青山,薊州區在開展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工程中,結合西史各庄村桑樹種植歷史,發展了千畝桑園,在護綠增綠的同時促進了農民增收。
近年來,為了讓小桑葚走出大山,鎮裡幫助修建了環山公路的同時,組織天津、北京的農業專家幫助農戶嫁接優良品種。如今,西史各庄村桑樹種植面積達3000畝,年產桑葚近250余萬斤,產值1000余萬元,小桑葚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孫宏波介紹說,為促進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2019年別山鎮政府協調相關部門又修建了一條1.3公裡的柏油路,通達干線公路,方便更多游客前來觀光採摘。下一步,村裡還將打算建立冷庫,購置烘干設備,延長桑葚的銷售期,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記者霍艷華 通訊員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