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智能巴士海教園開跑

2020年06月24日10:53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無人駕駛智能巴士海教園開跑(圖)

  海河教育園區智能網聯公交開放體驗 記者 姜寶成 攝

  ■ 線路:途經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兩所世界知名大學以及近10所職業院校

  ■ 車輛:全景模擬系統可對車輛信息進行實時監測,人車交互協作駕駛系統可實現在緊急狀態下控制權的接管。

  ■ 道路:建有路口感知、智能燈控、智慧站台、5G通信、光纖通信等基礎設施,可實現基於20個智慧路口和10個智慧站點全路程的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能力。

  昨天下午,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東門外,兩輛藍白相間、車身上寫著“天津海河教育園智能巴士”的公交車,從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起點緩緩啟動,這趟智能巴士沿著28公裡長的智能網聯公交常態化開放運行線路行駛,並進行試乘體驗。目前,該項目已在海河教育園區落成,並完成了智能道路的一期改造,改造了17個具有全方位感知能力的路口和4個智慧站點。市交通運輸委已將該道路納入到天津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

  測試無人駕駛,5G智能網聯

  此次首批投入試驗測試開放體驗的兩輛智能網聯巴士,是由園區管委會與天津大學無人駕駛汽車交叉研究中心合作研發,建成28公裡長的智能網聯公交常態化開放運行線路,包括雅觀路、和慧南路、雅深路、同硯路等,可途經天津大學、南開大學2所世界知名大學以及近10所職業院校,為海河教育園“戴”上一條璀璨絢麗、智慧閃爍的高科技“項鏈”。項目旨在打造智能汽車科技展示、體驗和試驗平台,無人駕駛、5G智能網聯開放測試區,產教融合、新工科建設示范區。

  記者在現場看到,智能網聯巴士從外觀看與普通公交車並沒有太大區別,但細看就會發現,在公交車的頭部、尾部、車身四角都安裝有智能感知系統,登上車還會發現車內隱藏著智能車的操控“大腦”。“車輛搭載能360度無死角的感知系統,並考慮到了雨、雪、霧霾等環境因素造成的感知區域空白。同時,全景模擬系統可對車輛信息進行實時監測,人車交互協作駕駛系統可實現在緊急狀態下控制權的接管。”項目負責人、天津大學無人駕駛汽車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謝輝教授介紹說。記者試乘體驗時也發現,車輛在行進中是無人駕駛,但也有駕駛員坐在駕駛位上,負責緊急情況下對車輛進行監管。針對路況復雜的交叉路口,則通過加裝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相機等傳感設備,實現感知系統從車載到交通場景的拓展。

  巴士內外及站台燈杆皆有“智慧”

  體驗中記者注意到,“天大版”智能網聯巴士還研發了用於乘客與車輛進行語音交互和人臉識別的交互系統,協助乘客了解線路情況、車輛駕駛狀態等信息。乘客坐在車內,可以享受到虛擬導游語音講解服務功能,了解園區基本情況、車輛使用的人工智能技術、乘車注意事項等。

  “事實上,包括智能巴士的站台、沿途燈杆等都是‘智慧’的。”謝輝說,乘客在智能站點,可以實時獲取巴士的位置、速度、載客量等信息。智能網聯巴士搭載了自主研發的靈敏感知、智能決策、高效通行、人機交互、車路協同等核心技術,其運行道路上建有路口感知、智能燈控、智慧站台、5G通信、光纖通信等基礎設施,可實現基於20個智慧路口和10個智慧站點全路程的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能力。

  據了解,天津海河教育園區將謀劃建設全球最大的智能無人物流開放測試區,發展智能無人系統綜合測試區,打造智能科技產業聚集區,支撐天津“智谷戰略”和“智造戰略”。天津大學無人駕駛汽車交叉研究中心也將相應的研究成果與新工科教育教學改革結合起來,為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實踐能力提供平台。(記者 姜凝 姜寶成 攝)

(責編:韓昱君、張靜淇)

推薦閱讀

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本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