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晴,山青草綠。位於海拔2000米的甘肅省榆中縣高崖鎮一片川地間,由寧河區資金支持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蘭州高原夏菜(榆中)專供基地正在緊張建設中。
“有了這個蔬菜基地,讓我能夠在家門口就賺錢,一個月2000多元,再也不用靠借錢供孩子上學過窮日子了!”家住李家磨村的李鮮梅臉上洋溢著純朴而幸福的笑容。她的身后,100個鋼架大棚、5000平方米連棟溫室和6000平方米蔬菜加工保鮮庫拔地而起。
天津市寧河區與甘肅省榆中縣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關系以來,充分發揮政策、經濟、人才、技術等優勢,開展深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幫扶工作,助推榆中縣2019年4月成功脫貧“摘帽”。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寧河區正全力以赴做好扶貧協作的“后半篇文章”。
升級加力 扶貧攻堅邁大步
黃土高原,山多溝深,干旱少雨。
榆中縣因秦將逐匈奴“壘石為城,樹榆為塞”而得名。這個歷史悠久、地域廣袤的大縣,56萬人口中有近40萬靠天吃農業飯,是國家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縣,也是蘭州市唯一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17年,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重大決策部署將相距上千公裡的寧河區與榆中縣結成幫扶對子。
“寧河有幸與榆中結成了‘對子’,兩地就是‘萬馬奔騰’當中的一對兒,‘主馬’賽跑在榆中,寧河與榆中由此並駕齊驅。”寧河區委書記王洪海表示,“在脫貧攻堅這場史無前例的偉大戰役中,寧河區要全場跑動,舉全區之力,調動所有人力、物力、技術等資源爭先恐后沖上去,助力榆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3年來,寧河區不斷完善寧榆扶貧協作溝通聯絡工作機制,兩地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先后13次赴協作方對接工作、考察學習,共商協作方案,制定實施了《東西部扶貧協作三年行動實施意見》《2018年度、2019年度東西部扶貧協作實施計劃》,簽訂了《天津市寧河區與甘肅省榆中縣攜手奔小康行動幫扶合作框架協議》。
“針對榆中縣財力薄弱現狀,寧河區慷慨解囊,累計提供財政幫扶資金9035萬元。這為榆中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大‘血液’支持。”榆中縣扶貧辦主任王國福告訴記者,今年疫情發生后,寧河區專門撥款200萬元支持榆中保生產、促春耕。
針對榆中縣技術人才短缺問題,寧河區先后選派94人次農業、教育、衛生等專業技術骨干赴榆中指導或挂職,跟當地技術員、老師、醫生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針對就業渠道稀少問題,寧河區組織東西部扶貧協作專場招聘會10余次,累計為當地群眾安排各類就業崗位5526個。
榆中人都知道,寧河區有3800戶干部群眾每周都能收到一箱來自榆中的新鮮農產品,這是該區通過VIP訂單、“大禮包”定制等方式形成的一種消費扶貧模式。寧河區以幫銷高原夏菜為基點,不斷拓展高原夏菜銷售范圍,幫助榆中在廣州、北京建立了南北兩大銷售平台,累計帶動消費扶貧額高達7774萬元,極大地緩解了榆中農產品旺季銷售難問題,同時有效激發、挖掘了全社會參與扶貧活動的熱情和潛力。來自寧河區社會力量參與的捐贈累計達1101.5萬元。
地處榆中縣東部的韋營鄉,有個遠近聞名的李家坪蔬菜交易市場,緊鄰公路,交通便利。“這市場是寧河區俵口鎮兩年前資助75萬元興建的,帶動周邊7個村菜農增收,徹底改變了過去路邊擺攤臟亂差面貌。”鄉黨委書記吳貴軍告訴記者,“2017年俵口鎮與韋營鄉率先結成幫扶對子,不僅扶持市場建設,還幫我們打開了眼界。籌集社會資金9萬元幫扶韋營鄉試種大蒜,當年畝增收兩倍,打破了土豆、玉米種植單一生產結構。今年,全鄉大蒜由60畝猛增到2500畝,成為全縣大蒜主要生產基地。”
俵口鎮與韋營鄉建立起兄弟般感情,雙方領導干部頻繁往來,互通信息,熱線不斷。這種鎮鄉結對的示范模式在寧河區14個鎮全部推廣開來,兩地結對鄉鎮互訪調研、交流對接,已常態化。榆中的14個結對鄉鎮個個受益匪淺。
3年來,寧河與榆中人民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賽跑”的路程扎扎實實,跑出了決勝決戰脫貧攻堅的加速度。
產業幫扶 開辟高原致富路
汽車在川地間疾駛,一片片綠油油的菜地不斷閃過。
地處隴西高原的榆中縣,雖然大部分地區為黃土覆蓋,但是中部川區地勢平坦,夏季氣候涼爽,很適合蔬菜等作物種植。因日照長、溫差大,這裡的高原夏菜成為名特優農產品,支撐著全縣過半農民的家庭生活。
扶貧協作工作啟動之初,寧河區幫扶干部一到榆中就被高原夏菜吸引住了。看到夏菜旺季,大批新鮮的花椰菜、西蘭花、大白菜、娃娃菜等因集中上市、價格偏低而滯銷,寧河區積極發動區內干部群眾訂購榆中的高原夏菜,很快形成消費扶貧之勢。這一舉措不僅將高原夏菜搬上寧河區居民餐桌,贏得榆中縣群眾的首肯,也成為助推榆中縣貧困戶脫貧摘帽的強力基點。
新營鎮羅景村幾乎家家種高原夏菜。“3年前,我們種的菜全賣給了路邊收購的小販,市場價6角的菜硬生生被壓價到2角。沒辦法,賠錢也得賣。否則菜隻能爛掉沒人要了。”羅景村董家庄社菜農劉新海說。
2018年,蘭州錦達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公司在羅景村建了20間冷庫,吸納全國各地的蔬菜收購商定期集中交易,公司與收購商公平競價,菜農從中受益。
看准了企業帶動農戶的巨大潛力,為促進榆中高原夏菜由支柱產業變成致富產業,寧河區將300萬元幫扶資金注入該企業,幫助企業將高原夏菜成功打入了成都、重慶市場。
“這兩地銷售額達3000萬元,僅此一項就讓本地菜農每畝地至少增收1200元左右。”公司董事長蔣得輝說。
2017年以來,寧河區累計投入高原夏菜產業幫扶資金2800萬元,以“聯市場、建基地、帶農戶”的模式,從高原夏菜的新品種引進、新技術對接、模式運輸創新、深加工、市場開拓到品牌推介,形成全產業鏈幫銷,扶持康源、永春、萬昌達等高原夏菜產業聯盟下轄50余家專業合作社不斷壯大,惠及榆中縣14個鄉鎮3000多戶農民,有力提升了高原夏菜全產業鏈發展水平。
按照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標准,寧河區一次性注入幫扶資金1000萬元,幫助甘肅康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投資新建集高原夏菜示范生產、收購銷售、加工配送為一體的蔬菜專供基地。
“我們的基地已經和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成功簽約,今年7月就將投入使用,可輻射帶動50個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穩步增加,解決剩余勞動力500多人就業。通過項目實施,將優質綠色高原夏菜及精深加工農特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大中高端、終端市場,每年僅供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原夏菜就達6萬噸。”公司負責人談應勇興奮地描繪著。
給錢給物,隻能解一時之困,合理安排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才能從根本上斷掉窮根、開掘富源。
無論是中連川鄉艾草、園子岔鄉百合,還是芳美肉牛養殖、苑川絲路小鎮萬頭牛場,寧河區通過對一個個產業項目的精心選擇、幫扶支持,放大了幫扶資金的化學作用,彌補了榆中種養殖業存在的生產標准不一、保鮮儲藏難、產品價格低、品牌影響小等眾多短板問題,達到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目標,增加了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激發和培育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在寧河區援甘干部、榆中縣委常委、副縣長徐波看來:“寧河區幫扶成功之道在於,從打開榆中縣農特產品銷售渠道做起,再將有限的資金撬動榆中縣產業發展,通過產業項目的幫扶,打造出了一批‘搬不走’的種植業、養殖業、鄉村旅游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致富工程。”
扶貧解困 攜手共奔小康
雨后的興隆山,峰巒疊翠,清新怡神。
沿新鋪的柏油路,汽車駛到位於馬坡鄉上庄村的寒山小鎮生態旅游農場接待中心。這座白牆灰頂的仿古小樓,剛剛落成,在藍天白雲、綠樹青山映襯下,在溪水、花草、青石的簇擁中,透出縷縷清幽、安逸的氣息。
“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建設的鄉村旅游項目。正值公司資金緊張之際,寧河區注資200萬元,幫扶生態農場植樹、修路、建民宿小院等,再過一段時間,生態農場就將開業納客了。”寒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國琛告訴記者,作為榆中縣的致富帶頭人,他參加了寧河區對全縣360名致富帶頭人進行的專題培訓班,並遠赴寧河區參觀了齊心農場、天祥養殖公司等先進農業項目,學到不少好經驗。“生態農場經營順利的話,將為4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帶來5000元的入股分紅收入。”
記者走訪發現,探索產業幫扶資金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共同發展的新模式、新舉措,在寧河區幫扶項目中廣泛推廣。“這種把用於產業扶持的資金入股到專業合作社用於產業發展的作法,既解決了產業發展資金缺項,又可以持續帶動貧困戶在產業發展鏈上增收致富,有效發揮幫扶資金效益,極大促進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榆中縣副縣長蘇萬成肯定地說。
“作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就致力於帶動周邊群眾養牛致富,並首先考慮吸納附近貧困戶。為助力脫貧攻堅,合作社將寧河區600萬元幫扶資金集中入股,折股到120戶貧困戶身上,確保每年返還不低於10%的利潤進行分紅。”合作社理事長張國慶說。
董雪霞是甘草店鎮果園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她自己患病,丈夫去世,孩子讀大學,學費難以負擔。“在去年我一家人幾乎活不下去的時候,合作社分紅的5000元錢救了我。我知道,這入股的錢,其實是寧河的幫扶資金折給我的。真的很感謝天津人!”董雪霞淚流滿面。
在榆中,像董雪霞這樣受益的農戶比比皆是,家住三角城鄉的李紅便是其中之一。
“我過去到處打工,掙的錢勉強夠租房費和吃飯,一年下來存不了多少錢,也沒時間照顧孩子和家人。”憶起往事,李紅仍感心酸。
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寧河區以“資金入股、折股量化”的方式,不僅為企業注入活力,而且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架設“希望橋”。寧河區為甘肅康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注入的資金,也成了后來在此工作的李紅的“源頭活水”。
“現在能在康源工作,離家近了,天天能回家照顧孩子,而且一個月工資就有4000多元,我家流轉的3畝土地每年有4500元錢收益,還有我的入股分紅,每年有5000多元,一年下來,輕輕鬆鬆就能賺60000多元!”李紅開心地說。
據統計,寧河區用於榆中縣產業扶持資金6930萬元,累計帶動107個貧困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已幫助666個貧困戶實現了穩定增收。
三年來,寧河區把最寶貴的資金、最優秀的干部、最好的技術人才,毫無保留地投入到對口幫扶、脫貧攻堅一線。
──寧河區主要領導帶頭,100名黨政干部與榆中縣100戶未脫貧戶開展結對認親活動,每人一本認親手冊,上面記錄著相互交往的點點滴滴。
──寧河區醫院先后派駐八批31名專家到榆中縣第一人民醫院開展對口幫扶,以“院包科”形式重點援建了縣醫院腦卒中中心等薄弱項目。
──寧河區教育局在今年疫情發生后,聘請北京四中名師指導榆中教學,並從僅有的兩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選派一人支援榆中縣。
黃土高原上,留下無數寧河幫扶干部的辛苦汗水、堅強足跡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近年來,寧河區堅持把榆中脫貧工作當作自己的事,用真情、出真招、真幫扶,從多方面給予鼎力支持,有力助推了榆中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榆中縣委書記馮月旺深有感觸地說。
目前,脫貧攻堅已到最后總攻階段,寧河區在克服疫情影響情況下,在產業幫扶、消費扶貧、勞務就業等方面持續升級加力,進一步提高扶貧協作工作質量,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
“我們要堅持‘清好賬、答好卷、鋪好路’,緊盯脫貧攻堅目標不變、干勁不減,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 ,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基礎上,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起來,讓榆中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王洪海堅定地說。(記者 何會文)